聽當老師的朋友A吐槽班上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L成績是很好啊,經常考全年級第一,可是真的是有點自私啊,值日衛生不肯做還振振有詞,上課自己聽會了就跟其他同學講小話,見到老師也常常是一副傲慢的樣子,實在讓人不喜歡。”
我知道A班上的這個孩子,家境優渥,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生,又穩坐年級第一的寶座,據說鋼琴已過十級而且畫的一手好素描,這么多優點齊聚一身,想來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那L在班上的人緣怎么樣呢?”我問。
“本來是很好的,因為確實優秀,孩子們都很崇拜。但經過一學年的相處,倒是班上其他幾個沒她優秀的孩子更得人緣。這個孩子……讓我想到了當下的一個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哦?那你覺得成績沒她優秀的幾個孩子哪里好?”我饒有興趣的追問。
“怎么說呢,就拿Y同學來對比,比如L經常會因為自己會了就跟其他同學講話,完全不顧那些同學是不是已經掌握,但是Y同學不但會提醒大家上課不要講話,還會把同學問她的問題記下來下課主動幫忙講。”A繼續說,“還比如說L會認為遲到大家等她很正常,可是Y同學如果不小心耽誤了大家時間,自己會感到非常內疚……”
我大概明白了A所指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當然不是指全部,不過,這確實是優渥家境里的獨生子女很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從小習慣了親戚朋友的寵愛,慢慢的就以為所有人都應該以她為中心。即便她能聊貝多芬看得懂康定斯基,有著普通孩子所無法企及的視野,她依然還是個不懂尊重,不會共享,不愿意為他人著想的“交際盲人”,會讓身邊的人感到情感的薄涼。
果然,不久后她媽媽就向A求助,覺得孩子有些冷漠,對于感冒的媽媽完全不關心,對于爺爺奶奶也常常顯得不耐煩。
孩子是家庭的產物,愛的太少會缺乏安全感,愛的太多,愛的方式不恰當,也會起到反作用,但現在的社會下,物質富裕,更多的還是愛而不得法,以為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就是富養,但卻常常忽略了教育里最重要的言傳身教。
一個不關心自己父母的家長,會收獲一個冷漠的孩子,一個喜歡整夜打麻將的家長,也一樣不會擁有一個愛閱讀的孩子。這與受教育程度無關,與孩子周圍相處的人的品性相關。
有一個朋友,孩子八個月大小,有一次去她家看望寶寶,恰好看到寶寶正和老家的奶奶用手機視頻。幾個月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看了會手機里的奶奶就轉頭自己玩,任奶奶怎么喊都不理,這時候朋友一邊鄭重的幫助寶寶轉過身子坐好并看鏡頭,一邊嘟囔著“奶奶在跟你說話,你再這樣要打屁股了……”
說實話這句話觸動了我。我笑著對朋友說,有你這么個孝順的好媽媽,你家寶寶長大后一定會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看過很多家長帶小孩子,全家圍著轉,會給小孩做胎教聽音樂講故事,但從來沒有人會跟寶寶講道理,告訴那么小的孩子要尊重長輩,要考慮他人,甚至看到有的孩子生氣的對著爺爺奶奶一頓吼叫,爺爺奶奶們依然是一副滿足憐愛的表情。孩子是沒有判斷力的,在這種周圍人鋪制的“精致”環境里,也無怪孩子成長為自私淡漠的“利己主義者”,因為他早習慣將這種愛視為理所當然。
可是“利他主義者”又長什么樣呢?
利他,本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可是如今,利他卻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利他主義者身上有一種質樸又接地氣的吸引力和號召力,讓你對這個人產生強大的信任感,因為你知道跟他在一起你不會吃虧。
同事燕子就是一個利他主義者。
某次和燕子幾個人一起去日本玩,好巧不巧的,手機莫名其妙的壞了,連開機都開不起來。都是第一次出國,還指望著能多拍點照片發朋友圈小得瑟一下,結果手機真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心情沮喪到家。
由于是郵輪出行,在海上漂了很久,過了十幾個小時沒有網絡的生活。好不容易靠岸有了Wi-Fi,看同事都在心花怒放的按著手機,我只能怏怏的擺弄著手里的書。過了大概十分鐘,燕子走過來把手機遞給我,“我知道你肯定也很想玩,用我手機玩一會兒吧。”
這一刻我真的挺感動的。或許你覺得沒有啥,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個Wi-Fi只有半小時不到的連接時間,可能你就不會這么覺得了。燕子是屬于那種發完一條朋友圈會不停的看朋友圈回復的人,或者說大部分的我們都是這樣的人,所以對于她忍著一顆癢癢的心不看點贊評論把手機給我也上上網的這種行為,我真的心生感激。
做到利己又利人容易,但是要自己割愛去利人,去圓別人的美滿,恐怕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正因為不容易,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所以這寥寥幾人,才會更得人心,受到眾人的喜愛。
感激之余,回想燕子平時在單位的言行舉止,心里也愈加認可這個人。忙碌的時候讓她幫忙帶個飯傳個話,從來都是很爽快的答應,除非真的有事。她并不是傻子,該拒絕的時候會拒絕,但她也有一顆薔薇之心,看得了別人好,不嫉妒,不落井下石,坦蕩誠懇,樂于祝福他人的美滿,樂于成全他人生命里的歡喜。
生活太精致了,我們擁有的也太多了,可是這個焦慮的時代,我們想要的卻總是不夠。于是,比起從前慢的日子,我們更多的習慣占有,習慣閉著眼睛往前沖,習慣事不關己,習慣漠視周遭冷暖沉溺于自我的精致主義,然后,變得更焦慮。在這表面的精致下面,是一片荒蕪的心田,漸行漸遠漸孤獨。
我們羨慕別人活的熱鬧有溫度,卻遲遲邁不出腳步。其實,學會利他就是那迎接盎然生機的第一步。利他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一句對朋友的問候,一句溫暖的逗父母開心的好話,一點珍存了心意的小禮物,都能打開冰涼冷漠的局面。
利他說到底,是一種人情味,是你來我往的互相分享,是真誠為他人考慮的溫暖情懷,更是一種愛人的能力。愛父母,所以愿意認真的聽他們說話陪他們散步;愛朋友,所以急人之所急,愿意將他們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盡力去解決;愛自己的愛人,所以不再一味的要求他為你付出,而是真誠的體諒共同的承擔。
而當這些最最平凡的美德回歸時,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一座盛大的花園,有的不僅僅是精致,還有沁人心脾的芬芳。
作者簡介:
桐花與貓:一個認真寫字的人,不太浮夸。
謝謝你來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