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80%書籍的實用閱讀術——檢視閱讀#第四章作業@堅果

本文原未寫完,因被推薦到資源頁上了,不得不將內容補完,不敢對閱讀者不敬。具體更新見第三段。

一、Why & What

1.1 為什么要學習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是我最在意的章節。以前以為層次越高越好,所以主題閱讀最高級;后來才知道,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并無優劣之分,相反,檢視閱讀才是應用最廣的一種閱讀方法,因為大部分的書并沒有精讀的必要,特別是我現在重點需要攻克的政府文書、調研報告等的閱讀,大部分目的在于吸收資訊、領會政策、了解觀點、模仿寫作,很多情況下,檢視閱讀夠矣,學會檢視閱讀一招可以走天下。

1.2 作業內容,什么是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是一種粗讀、速讀,也是一種主動的、概略性的、全文瀏覽的閱讀方法。檢視閱讀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是系統性略讀,通過看書名、序言、目錄、索引、部分篇章等方法進行系統的檢視。第二是粗淺閱讀,從頭到尾不間斷地讀完,不需要完全理解,目的是初步了解全書的主要內容。相比精讀,或者說分析閱讀,它是一種有限時間內的最好最完整的閱讀,可以節省閱讀時間、緩解閱讀困難、篩選出值得精讀的好書,檢視閱讀相對基礎閱讀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方法,是進入分析閱讀的基礎,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閱讀方法,完成了檢視閱讀以后,可以回答出書的主題、結構、主要內容及所屬類別等問題。

二、How

檢視閱讀包含兩個步驟,兩個步驟缺一不可,應反復練習,形成習慣;而且在初期應有意識地將兩步分開,進行刻意訓練。

2.1步驟一:系統性的節略閱讀。

要點是先從書本抽離出來,遠觀、掂量、透視、拆解。

2.1.1老大的五步法(附后)

老大的過人之處在于流程化模板化的能力,他不僅提出了自己的五步法,還立即變成了麥客表單

  • 看包裝(了解主題、類別、作者)
  • 看整體(了解架構、目的、目標)
  • 看細節(了解關鍵詞、找關鍵章節)
  • 下判斷(判斷價值、確定下一步行動)
  • 粗閱讀(推薦張五常的讀書方法

2.1.2我自己常用的方法

在讀本章之前,我自己也有一套常用的閱讀方法,用來對于冗長晦澀的公文。

  • 一句話概述(用于數頁紙的政府公文,當一篇公文只能用一句話來概述的時候,就會提煉出主題、目的等關鍵信息)
  • 批注和關鍵字提煉(用于書或長文,對重點內容進行批注,對章節進行關鍵字提煉,便于去繁就簡以及日后回顧)
  • 閱讀目錄或大小標題(看書必看目錄,看文必看標題,已經形成習慣)
  • 提煉提綱制作腦圖(長篇大論或者結構繁復的公文多用此招,做完腦圖對脈絡基本清楚了)

2.1.3 張五常的閱讀方法

  • 以理解代替記憶(印證了我之前的觀點,并不是記性好所以才背出,而是因為理解所以才記住)
  • 改掉狂抄筆記的壞習慣,而是專心理解講者要點
  • 改掉每個課題分開讀的壞習慣,注重課題、章節間的聯系,達到融會貫通
  • 改掉選課只選聽得懂或上課生動的老師,應以老師學問淵博為準
  • 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 集中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能力
  • 幾個小時的心不在焉不如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
  • 學會分配時間不被打擾
  • 不打算讀書就遠離書
  • 厭書是大忌
  • 問比答重要
  • 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
  • 發問的黃金定律:臉皮厚
  • 問題要分類,What問的是事實,How問的是方法,Why問的是理論
  • 問之前自己先想法找到答案
  • 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 快讀:只求大概印象,速度很快
  • 慢讀:務求明白內容,可打問號,不作記號
  • 選讀:篩選出重點,可加強調記號

2.2步驟二:不停頓的全文瀏覽

關于這一點,我還有不少困惑,這恰恰是我覺得最難的地方,因為檢視閱讀并不是光檢視就完了,我常常止步于此;檢視閱讀是要求讀完全文的,而很多公文晦澀難讀,讀完時常是一大挑戰。

2.2.1 全文粗淺瀏覽的要點

  • 不停頓,以讀完為主
  • 主動,精力集中
  • 手指輔助,練習眼腦協調

2.2.2 關于速讀

  • 快速不重要,可變速才重要
  • 解決閱讀的關鍵是理解力,理解力高了速度不是問題
  • 專注很重要的,但專注并不等于理解力提升

三、延展:認識陌生事物的模型

老大這種觸類旁通、泛化概念化的能力令我驚訝。為了理解作者提出的檢視閱讀方法,老大自己提問,如果是我,遇到一件陌生事物,我會怎么做呢?

3.1 第一個層次:體驗嘗試法

就像地球人看到水滴一樣,先是觀察外觀,觀察表面,做一個初步判斷,這是什么或者像什么?再試著用其他感官去體驗,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想見,這種方法非常地表層和粗淺,但是也能對所研究的對象有一個大致的印象。有的時候這種第一反應甚至是相當重要的,除了感官,你還調用了直覺、想象、邏輯、抽象等能力,比如判斷對象是否有害、感受心情是否愉悅等等。

3.2結構化展開法

如果第一個層次是淺層的、表面的,第二個層次就是細節的、內部的,不僅遠觀,也要開始動手了,去拆解、去透視、去分析。不過如果是一個雞蛋你還能動手把它敲開看看里面有什么,有些事物要深入內部還真是不容易。只能通過有限的線索去輔助判斷。展開也是有不同層次的,把一個鼠標拆成無數個零件是一個層次,能說出它每個零件的功用是一個層次,能知道功能間彼此的作用和連結是一個層次,能夠了解它背后的體系抽象出模型是一個層次。
結構化是我近兩年學到最有收獲的知識管理手段之一,大千世界即使亂麻一團,無非是大疙瘩套小疙瘩,大結構中有小結構,小結構中有微結構,即便是組成事物的最小單位原子,也分質子中子電子,只要可以拆分,就可以分類、整理、堆積、重建,小到一個字都能拆分(見說文解字),大到一篇恢宏巨著,也可拆分到章節條目,一句話里都可能包含層層涵義。

3.3 5W1H

關于5W1H老大沒有詳細說明,但其實老大在讀第五章的時候應用了這個模型來回答什么是主動,通過這個案例,我意識到,用這個方法來厘清一個概念真是再好不過了。5W1H本質上以提問的形式從6個維度對事物進行界定的方式,其中的時空(When&Where)是一個常用的維度,Why-How-What是TED里很有名的黃金思維圈,至于“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更是一個帶有哲學意味的命題。5W1H一下子把這些元素都包括了,是一個相當全面的維度考察。

這是老大的模型,從他對What、Why、How的解讀可以看到,目的、動機、刺激、回應、價值觀、影響圈及一些管理工具的名稱暗示著這里融合了他多項成果和模型:


主動的5W1H

對沒有展開的Who、When和Where,我覺得不過癮,所以做了進一步的探索,未必全面妥當:


主動的WhoWhenWhere

3.4掌握精通四層次法

關于這個模型,老大寫過博文做專門的介紹,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實際上這四個層次就是道、術、器、用,我更愛叫它道術器用四層次法,不過據老大說,像我這樣不懂得如何起個好名字,是永遠當不了產品經理的。
只是我有一點疑惑,我認為這個方法更像是一個問題解決模型,而不是對事物的理解認知模型。撇開道不說,術,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器,就是解決問題的工具,用,就是問題解決的案例。當然能否成功解決問題,也取決于所用的方法工具是否符合背后的道。所以我將此模型歸為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

附錄:檢視閱讀五步法

第一步:看包裝

  • 1.1 書名
  • 1.2 建議上架類別
  • 1.3 作者
  • 1.4 作者等級(星級)
  • 1.5 策劃機構(如湛廬文化、中信等)
  • 1.6 出版社
  • 1.7 版次或印次

第二步:看整體

  • 2.1 目錄說了什么
  • 2.2 本書目的
  • 2.3 本書目標
  • 2.4 本書受眾群體

第三步:看細節

  • 3.1 列舉若干關鍵詞
  • 3.2 本書誠意度(星級)

第四步:下判斷

  • 4.1 本書對我當下的價值(星級)
  • 4.2 建議在什么時候繼續閱讀(選擇)
    a越早越好b寫入目標c以后再說吧
  • 4.3 建議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閱讀(選擇)(若合為主題閱讀,則在其他選項中寫明主題閱讀名,并將本書寫入“想要學習的內容列表”
    a隨便翻翻b分析閱讀c合入主題閱讀d其他(自行填寫)

第五步:粗閱讀

(這里填寫你的描述)

  • 5.簡要書寫閱讀后的感受,不超過300字

總結

為什么要把這個表單扒下來,因為我突然想到,有了這樣一個模板,我也可以依葫蘆畫瓢利用麥客表單建立自己的書庫、建立自己的紙質文件管理系統,簡直太贊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