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個琳
我曾參加汕頭市龍湖區展覽館舉辦的春華秋實林沛森中國畫展。初與林沛森接觸,雖然只是握了一下手,彼此簡單地作了自我介紹,但他寥寥數語卻給我留下了和善友好的深刻印象。
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我雖尚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各幅作品的創作精髓,卻也被整個畫展透出的藝術氣息深深地折服。于是我決定采訪他。
那天微風拂面,初夏的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縫隙透射下來,地上印滿了大大小小的光斑,我前往丹霞莊采訪林沛森。
剛踏進林沛森的書畫工作室,一股淡淡的墨香味在空氣中彌漫著。畫室明亮,環境清幽,讓人感到很舒適。
林沛森并不著急接受我的采訪,而是讓我先隨意參觀他的畫作。
我看到墻壁上掛滿了林沛森近期創作的國畫作品,有層林盡染的山景,有“南澳一號”古沉船打撈出來的青花瓷,還有各種各樣的花鳥。
林沛森一邊忙著為我煮水泡茶,一邊詢問母校這幾年的發展狀況。他看我有些拘束,便笑著說:“不用客氣,我們都是自己人。”他的親切隨和一下子感染了我,使得我原先的緊張感很快就消除了。
-1-興趣使然,感恩長輩
談及求藝道路的經歷,林沛森表示,除了自身對繪畫的濃厚興趣,還要感謝家人的理解支持及恩師們的悉心栽培。
林沛森從小酷愛畫畫,小時候家里的墻壁、衣柜面板都成了他的畫紙。如今衣柜上還留著他當年臨摹齊白石的蟹和蝦。
“那會兒我父親看我癡迷于畫畫,平時看到報刊上好看的畫作,便剪下來收集,給我描摩學習,美其名曰'畫樣'。”
林沛森告訴我,他父親還帶他拜師學藝,還專門在并不寬敞的家里騰出一個小房間給他當畫室,家里的瓶瓶罐罐、蔬菜水果都成了他畫素描、勾勒色彩的素材。
林沛森讀初一時,他的父親帶他到版畫家王鎮芝老師那里開始較系統的繪畫學習。“千里馬需要伯樂,王老師是引領我走進藝術殿堂的啟蒙老師。”林沛森滿懷感激之情地說道。
1992年,林沛森順利通過專業考試,如愿以償地考上汕頭幼兒師范學校(中師)美術班。“當時入學是經過層層選拔的,過程很艱辛,這也是我在藝術道路的第一個轉折點。”
憶起在幼師學習的那段日子,林沛森更是激動不已,在楊老師的指導下,他開始了國畫的系統學習。
當時學校的環境雖然簡陋,但學習氛圍特別好。除了夜修泡在畫室里畫畫,林沛森還利用周末甚至寒暑假的時間進行創作。
肖伯納說過:“真正的閑暇并不是說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在幼師學習那三年,林沛森充分利用時間畫畫,完全出于興趣和堅持,因而他學到了很多繪畫的技巧。
辛勤地耕耘是收獲之本,努力地付出是成才之道。
1995年畢業前夕,林沛森和其他三位同學在汕頭畫院舉辦了“汕頭幼兒學校中國畫作品展”,因為這場畫展,林沛森得以留在汕頭工作,這是他在藝術道路上的第二個轉折點。
畢業于汕頭幼兒師范學校之后,林沛森到丹霞小學任美術老師。1997年,他到街道協助居委做宣傳欄美工,后來留在街道工作,就此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第三個轉折點。
到了2008年,街道搞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厚,林沛森對畫畫的熱情再次被點燃。
-2-嗜之越篤,技巧越工
雨果曾說:“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林沛森便是這樣憑著自己堅持畫畫的信念,在藝術的道路上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2010年,林沛森加入美協并參加一些畫展。2011年,他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主題創作,朝著主題性、歷史性、時代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工作使得林沛森更加關注社會、貼近生活,對政治時事有更直接更靈敏的觸覺。
身邊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他創作的素材,如反映潮汕風物的《潮汕紅腳芥藍》、《大吉》、《佳肴》等畫作,以及反映主旋律的《千年圓夢》、《汕頭崛起東部》、《復興之路---南澳一號》、《光輝歲月》、《金鳳回巢》、《喜訊》等作品。
創作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林沛森用適當的形式和技巧,藝術地提煉生活,升華生活之美,不失造型的審美情趣。
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在全國征稿,汕頭市美協開展一系列采風活動。汕頭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許自敬在創作座談會上強調,作品要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創新性才能踏進全國美展的藝術殿堂,因而林沛森全身心地參與其中。
最終,林沛森的作品《千年圓夢》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晉京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由此引起了美術界不少人士的關注,著名美術史家薛永年先生、汕頭中國畫院院長陳政明等給予了很好的贊譽。
談起這幅畫作,林沛森感慨道:“說實話,整個創作過程真的很艱辛!”。
據林沛森描述,他創作《千年圓夢》的靈感來自“嫦娥奔月”這個神話故事。
我國于2013年12月8日發射了“嫦娥三號”,攜帶玉兔號月地探測器飛往月球成功圓滿著陸,實現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夢想,林沛森想通過藝術手段將這個具有時代性和深刻性的時刻表現出來。
林沛森向我介紹,該作品的第一稿是彩色的,簡直跟照片一模一樣,他認為缺乏個性創作,便將此稿作廢了。
第二稿他想著以“嫦娥三號”登月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故事相結合,但找不到滿意的結合效果。
“當時的我既彷徨又沮喪,幾乎想放棄比賽。但后來一想,這么多年,我畫畫都是出于內心對它真正的喜歡,而不是為了名利。所以不論如何,我都要將這幅作品完成。”
于是林沛森花了兩個多月畫第三稿,將近完稿,只剩國旗還未填色時,林沛森站得遠遠的,仔細地審視這幅畫,那視覺沖擊力一下子就把他震撼了。
第三稿主景“嫦娥三號”探測器用寫實手法勾勒填墨,有圖片式的視覺效果;月球表面和宇宙太空則用樹皮點技法來表現,虛實對比,又用水墨黑白來突出國旗的那一點紅,取得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藝術效果,既凸顯主題,又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
“我知道,我做到了。沒錯,就是它了!”說到這兒,林沛森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
“當然,我的作品能夠走出汕頭,得益于在創建文化大省和文明城市中,各級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我們這些文藝工作者營造了良好的創作氛圍。”林沛森表示以后還會珍惜類似的機會,在創作技巧方面爭取有更大的突破。? ? ? ? ? ? ? ? ? ? ? ? ? ?
-3-展望未來,寄語學子
? 中國畫歷經數千年的滄桑巨變發展到今天,其藝術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覺得常畫常新。
早從2012年開始,林沛森就嘗試著用樹皮點技法進行創作,《晨霧倩影》、《老家·荷塘印記》等都有體現。
林沛森認為,現代畫家要有開放意識,要做到古為今用,西為中用。
林沛森的一些作品,如花鳥蟲魚甚至山水也吸收了西洋畫光線投影和色彩變化,他力圖通過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的變化來尋求畫面感,突破傳統既定模式。
借鑒當代藝術的創作形態,立足于圖像性的表義功能。拋開傳統筆墨語言審美的獨立性,邁向圖像的表義性探索,以喚起藝術欣賞者對既定的寫實性山水圖像知識的解構與重新審視也將成為林沛森未來創作的重要課題。
“我一直認為,天才是創作的靈感,后天是技術的表現。”林沛森如是說。
林沛森希望我們能夠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會堅持,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齡選擇安逸,而是專心致志地朝著自己的理想拼搏奮斗。
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最重要的是,要持著樂觀的心態去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遇事不要浮躁,凡事需要一個過程,只要夠努力,抓住機遇,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正如魯迅所言:“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林沛森正是在這樣不斷的堅持和探索中取得了如此成就。
越成熟的稻谷,越懂得彎腰。
回想起那天我到達采訪點時,林沛森已經在門口等著接待我,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始終以一種謙虛的態度與我交談。
更讓我感動的是,采訪結束后,他熱情地留我吃完午飯再走。
羅素說過:“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除了培養生活賴以支撐的主要興趣之外,總得設法培養其他許多閑情逸致。”
林沛森過后還與我分享很多除了繪畫之外的生活趣事。林沛森校友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令人艷羨,在待人接物方面更是讓我敬佩不已,終生受教。
再附上主人公部分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