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演講的認識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參加完北京4.22李笑來老師的執行力的線下大課后,我們的浩哥在通州組織了一個北京通州笑友物理接近群,然后我們群里有個叫張振宇的同學很喜歡組織演講,然后我們發起了經典的八分鐘演講比賽,目的就是利用演講活動來鍛煉我們的綜合能力,也就是笑來老師說得多維度競爭力,然而我是因為物理上太接近了,不去都對不起自己,然而咱也是上進好青年嘛,所以必須去,所以今年我是去參加了很多次這種活動,收獲也很多,現在有時間把我關于演講都心得都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有些許都幫助。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我來告訴你怎么克服演講緊張和控制好情緒的小技巧。

? ? 國外有人做過研究,人這輩子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調查結果是死亡才排第二,而排名第一的是公眾演講,也就是說在上臺演講和死亡之間,很多人寧可選擇死了算了,世界上只有兩種演講者,一種是特別緊張的,另一種是假裝自己不緊張的。也就是說,其實所有的演講者都緊張,只不過有人知道怎樣隱藏這種情緒。那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第二種人呢?下面是三種非常具體可實施的方法,我們來說一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先說第一個方法,練習十五遍。這里指的練習不是讓你演講稿全篇寫下來之后狂背三十遍,而是先準備一個好提綱。你需要講哪幾個要點?哪個先講哪個后講?先搭出來整體的結構,再順著這個大框架往里填入內容。很多演講者在結構的準備上就有問題,要么不重視提綱,要么壓根就沒提綱,也有的寫完提綱就扔一邊兒,或者在演講準備差不多的時候,才把提綱拿出來對一遍收個尾。這樣就大錯特錯了,提綱一定要好好準備,爛熟于心。因為熟背整篇演講稿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句與句、段與段的銜接處,你很有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詞,但提綱就相當于腦中有個提詞器,即便忘詞了還可以根據提綱現場發揮。

準備完提綱之后,要演練至少三十遍,那怎么練呢?不管你是讀也好,背也好,每準備一遍,都要做一個記號,比如在紙上畫一道杠。這個過程會有一種儀式感,如果你不斷的暗示自己“三十遍有用”,那等你完成了它,就會建立信心、減少焦慮,還可以幫你減少在演講里出現“嗯、啊”之類的水詞兒和尾音。


圖片發自簡書App


? 第二個方法是,學會轉移聽眾的焦點。其實人們聽演講的時候,更在意的是信息內容,而不是誰在演講,所以可以將聽眾的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作者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假如你覺得站在舞臺中央開始演講讓你很焦慮,那你完全可以換個方式開始你的演講,比如先站在觀眾席上、或者站在舞臺的幕布后面開場;如果聽眾不多,也可以給每個人發一張調查問卷,這樣他們的注意力會被暫時轉移,你會覺得舒服很多。

但要注意的是,轉移焦點也不能矯枉過正,千萬不能讓輔助的手段吸引了全部焦點,比如投影、幻燈片等等,也不應該回避觀眾的目光接觸。因為演講是需要交流的,避免成為焦點只是讓你適應舞臺的手段,這個過渡期結束后你還是要走進場,跟大家面對面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 說完了準備和開場,再來說說第三個方法,在演講進行中設立暫停機制。什么意思呢?比如說在籃球比賽里,為了布置戰術,或者打亂對手節奏、給隊員一些喘息和重新掌控比賽的機會,教練就會叫暫停。在演講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機制,給自己叫個暫停。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幾段小視頻,哪怕只是一個三五分鐘的演講,插一兩個短視頻都是沒問題的,聽眾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會覺得演講更豐富、更立體。在暫停的時間里,你就可以抓緊時間重啟一下狀態,想想接下來要說什么,就算真的忘詞了,也可以再看看提綱。

設立暫停機制有兩個好處。第一,不用苛求自己大段大段地講述,因為想做一次無比連貫、一氣呵成的演講本來就是非常難的;第二,也可以減少你在演講開始時的緊張和焦慮,因為你知道接下來有“休息站”,感覺就會好很多。暫停機制就像是跳傘時的備用傘,你知道有這么一個備用傘,哪怕用不著,都會覺得安全、有保障。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總結一下這三個緩解演講緊張情緒的小技巧:第一,列好提綱,牢牢記住,演講開始前有儀式感地演練30遍。第二,學會轉移焦點,比如站在觀眾席上開始演講,或者用其他形式吸引走觀眾的目光和注意力。第三,在演講過程中設立暫停機制,調整演講的節奏。

以上就是我結合演講的力量這部書中,以及自己覺得特別好特別有感受都一些內容,整理出了一些知識點,出來,希望也能幫助你有所收獲。

我記得是笑來老師還是那個老師說過,最能提升人能力都幾個方法,演講、寫作、英語、編程、那么我覺得對自己提升最大最快都就是演講,它既能鍛煉你都寫作能力以及邏輯感、內容都質量、和對場地都把控,以及鍛煉你自己都氣場等等等等,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去參與這種活動,這是讓自己很受益都活動,讓自己成長都活動,希望我們都行動力都能很好都用在這上面。

最后我想說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下付現場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