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瀚哥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每每讀到余光中的詩詞,都會想到自己的故鄉,從高中畢業離家遠行,瀚哥已經多年沒有回過老家了,今年機緣巧合,能夠在清明時節回到久違的故鄉。借著祭祖的時間,聊慰一下自己思鄉的心情。
記得兒時,沒到清明時節,回鄉祭祖是父母們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對孩子而言,最喜歡的是故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裊裊的炊煙,以及養蜂人那一排排的蜂箱,當時最純天然的蜂蜜是孩子們最好的美食。
多年過去了,又是清明時節,瀚哥回到老家祭祖,兒時記憶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已經見不到了,只見滿目都是撂荒的土地,只有在偶爾的田塊上還有著一抹黃色,算是在告訴我們油菜花的時節尚未過去。
回到老家,瀚哥迫不及待的去問親人們,到底這土地怎么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親人告訴瀚哥,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天氣并不理想,種植油菜得不償失。另一個則是自從城市發展的腳步蔓延到了這里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放棄了土地,種地成為了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瀚哥聽完之后不禁感嘆,又想起前段時間瀚哥的朋友們從老家回來之后的各種見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農村的親人們放棄了農業,放棄了種地,當然這可能只是某些地方的現象,僅供參考。
一、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種地了?
幾千年來,中國都是一個有名的農業大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生活是我們祖先世世代代傳承的日子,然而現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業人口的轉移,農村的空洞化,農業的空心化現象正在越來越普遍。近些年來,中央的一號文件不無意外都是聚焦于三農問題,各種種糧補貼,農業補貼更是不遺余力,但是愿意種地的人確是越來越少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瀚哥之前專門寫過在農村為什么賺錢這么難,今天我們在之前文章的基礎上再來說說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種地了。根據瀚哥的調研情況顯示,不愿意種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物價上漲,農產品卻難以賣上價。近幾年來,各種產品的價格是輪番上漲,我們姑且不說已經讓大家心痛不已的房價問題了,光是物價的上漲幅度就已經讓人震驚。但是,作為大家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的農產品卻遠沒有享受到此類的福利,農產品的價格尤其是原產地的收購價格一直是低位徘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農產品具有兩大經典特征,第一個特征是需求價格缺乏彈性,第二個是農業經營周期較長。首先,需求價格缺乏彈性導致的結果就是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再加上農產品的供給幾乎沒有門檻,從而導致了如果歉收農業生產受到影響,一旦豐收就谷賤傷農,終歸受傷的都是農民。再加上農業生產的周期性較強,很多農民種植作物往往根據的是上一季的銷量情況,然而由于市場需求變化很大,但農民對市場的理解以及農產品的生產往往落后于市場,最終導致了農產品的生產周期總是落后于農產品的需求周期,周期不匹配的結果就是今年生產的東西去去年熱銷,今年滯銷的產品,最終辛辛苦苦干一年,直接回到解放前的現象非常顯著。
二是農產品受到天災的影響非常顯著。所有人都知道農業生產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去年夏天席卷幾個省市的洪水,每年定期登錄的臺風都會讓很多地方的莊稼遭到直接損失,每到這些災難來臨的時候,農民往往是最為無力的抗爭者。辛辛苦苦種出農產品,往往一經受災就會大規模減產,嚴重的甚至顆粒無收,再加上遭災的農作物普遍品質低下,在市場上很難形成競爭優勢。所以,對于很多農民而言,含辛茹苦一年的勞動,往往一旦碰到天災就會虧本嚴重。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要不我走吧,至少出去打工還可以賺點錢,而種地實在傷透了心。
三是外出打工遠比種地收入高。在瀚哥的老家很多的親戚朋友都不再選擇種地,原因就在于在地里辛辛苦苦的刨食,一年下來往往也就是幾千塊的收入,而去城里打工,雖然又苦又累,但是收入往往比種地要高的多。種地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想要依靠種地賺錢可謂是難上加難。甚至有朋友對瀚哥說,在農村辛苦一年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在城里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也是無奈之選。
四是農村已經失去了種地的傳承人。在今天,在很多的農村村里最年輕的農民往往也都是中年人了,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在家種地,其中讀書好的早就通過讀書去城里工作了,即使學習成績一般的往往也選擇離開農村外出打工,干農活臟、窮、累的形象越來越難以吸引年輕人去繼承,農業的吸引力正在越來越弱。
二、農村正在失去農民
隨著種地的吸引力逐漸減弱,農村中真正的農民也在逐漸減少,可能除了少數在農村中有著一定村組織工作的人,以及極少數的年輕人之外,在大多數的時間內,農村都在變成一個缺少農民的地方。
根據瀚哥的觀察,現在以瀚哥的老家農村為例,已經形成了幾種完全不一樣的人:
一是種地的真農民。這些人常年居住在村子里面,他們依然按照老祖先安排的生活方式去耕種自己的土地,這些人中極少有年輕人甚至青壯年都不多,他們多是年齡在四十歲之后的人,其中還有一些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由于不便外出,或者故土難離,所以依然選擇在農村中干著千百年來都不變的農活。
二是離地的半農民。這些是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他們往往是青壯年,由于常年打工或者偶爾農忙時節才會回家幫忙,所以他們可能有些人已經失去了種地的技能,未來回去種地的概率極低,他們的收入一般也都會來源于城市的打工收入,甚至有些人只會在過春節的時候才回家住兩天而已。
三是離鄉的非農民。對于離鄉的非農民來說,不僅已經離開了祖輩生活的土地,甚至連家也已經離開了農村,也許他們與農村之間的關系只剩下檔案里面那個寫著農村戶籍的字條了,他們早就在城市安家,常年在外打工,所以農村對于他們而言只剩下了鄉愁而已。
一個村子里面真正種地的真農民可謂少之又少,瀚哥粗略統計了一下,在瀚哥老家的農村中還在種地,甚至參與了種地的老人與孩子可能連原本村里面四分之一的人都不到了,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沒人種地,我們飯碗里面的飯能來自哪里?
當然,有很多人說,完全可以像美國一樣,用1%的農業人口養活全國的人,但是機械化的農場式生產在中國全面普及還需要時間,但是農村的衰退卻已經在快速推進當中了。
這是瀚哥清明回鄉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第二篇《回不去的農村》正在寫稿過程中,敬請期待。
(本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和本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