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話題越來越熱,而其實這是一個早已有之的話題了。無數經典的書籍早就在8、9年前出版了,前不久看完的《長尾理論》是一本,而這次看的《引爆點》又是一本。
《引爆點》講述了三個能夠引爆流行的法則,分別是“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
個別人物法則是指,事物得以變成流行,在傳播過程中必須要通過特定的人物,稱之為“內行”、“推銷員”以及“聯系員”。
其中內行是指在某領域很專業的人,推銷員是那些樂于將自己喜歡的東西推薦給他人的人,而聯系員則指那些認識很多人的人。
附著力法則是指,傳播的消息本身必須是讓人印象深刻,并且吸引人的。
環境威力法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指消息的傳播對于其發生的時間、地點極其敏感。第二部分是指,消息真正的流行必然首先發生在關系密切的小社群之中,以此出發才能創造更大的流行。
在這里,我想重點聊一聊“個別人物法則”的應用。
還記得今年年初的NMD嗎?我根本看不出這雙鞋好看在什么地方(這么講只是為了掩飾我買不起的事實)。然而,雖然我不喜歡,這雙鞋在市場上卻是非常火爆。
那么通過“個別人物法則”,我們就可以看到整個營銷背后的原理了。這雙鞋最初是寄給余文樂等潮流圈的大咖,由他們在自己的微博中PO出來,于是,這雙鞋變成了潮流的代表,最終被喜歡潮流的年輕人奉為時尚必備。
以上三個法則,就是全書的主要內容,想看干貨的朋友看到這里以及拉倒文末最后的話就可以了。
因為接下來就是我個人不成熟的點評了,千萬不要吐口水啊!
首先定性一下,這本書我的評價是兩顆半。結論給出了,下面是5個論點。
1、全書內容冗長
全書主要講述3個法則,然而卻是厚厚一本書,我至少花了6個小時才讀完。案例篇幅很大,其實只有寥寥幾個案例。此外,本書知識內核最多1000個字就可以描述清楚,投入產出比實在太低。
2、論據不能支持論點
三個法則中,“個別人物法則”屬于我相對比較認同的。但是,后面兩個法則的案例,完全無法支持作者所持的引爆流行的結論。
“附著力法則”僅僅說明了觀眾愿意看能夠吸引他的東西,但是通過作者的分析,我看不出這一點與流行之間的聯系。
而“環境威力法則1”的案例只能說明一種社會學的傳染性,但是距離我們討論的流行還差之甚遠;至于“環境威力法則2”,其案例根本就忽略了小團體流行到全民流行的過程。
3、通過孤例支持論點
這個是格拉德威爾書中一貫有的問題。大家可以去看看《逆轉》就能窺知一二,在無數的事件中,抓取了幾件偶然現象,最后告訴我們,弱勢的一方也能夠逆襲??吹暮芩?,但是這些方法卻不具有普遍性,作為趣聞倒是不錯,作為規則的解釋,那就差太遠了。
同樣的,在《引爆點》這本書中,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每一個法則,僅僅通過一兩個特殊案例既想說明論點,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4、案例具有太多可變因素
眾所周知,經濟學中的結論均是在假定條件下發生的。社會學則更為復雜,很難去假定條件。然而,本書作者所講述的商業案例中可變條件實在是太多,僅僅將其發生的結果歸因于他總結出來的“引爆點法則”,我個人難以認同。
5、作者寫的是過去的故事
之前看過《長尾理論》,我對之評價甚高,有很多人不解。其實原因很簡單,第一,這是作者對這個商業市場的運行規則的解釋。第二,至少過去9年了,這個法則依然運行著。
而反觀《引爆點》,對于事物流行的規則,他給出的卻是并不太能讓人信服的案例及不能夠合理解釋的法則。
到這里,我的吐槽算是結束了。
不過如果看完整本書,還是可以看到作者在最后總結出來最重要的一個結論,那就是:
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到關鍵的地方!
譬如說,你關注了我的公眾號,或是直接在簡書點擊了這篇文章。只花了10分鐘,就搞清楚了原本需要6個小時才能看完的書。不僅僅搞清楚了里面的干貨是什么,還知道這本書有哪些缺點。這不正是把有限的時間花在關鍵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