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序言和之前的兩個章節里面,作者已經把臨界知識是一種什么樣的理念,需要什么樣的方法講解的非常清晰了,作為一種把握本質導向和底層規律的知識學習方法論,我們應該如何應用起來呢?
很多人并不認可“臨界知識”的理念,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故作玄虛的講大道理,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缺乏貢獻。正如:
你說了這么多美食的理論,可是蛋炒飯還是得知道先放油再爆香才可以放蛋……
其實所謂的臨界知識,絕非高高在上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抓底層規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看清客觀事實,而不是一根筋的以為一招鮮吃遍天。對此作者成甲老師非常客觀的在第三章伊始,就借用愛因斯坦的話提醒大家:
要盡可能簡單,但不能過分簡單。
這讓我想起易仁永澄老師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不就是心態”,當把A簡化成B,當認為所有事情都一以貫之,這種心態和認知就需要好好檢測一下,是否進入了“不就是”狀態,這種狀態是難以成長進步的。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簡單”可不要誤會是“臨界知識”。
正如愛因斯坦解釋相對論的時候,可以用“你在火爐上一分鐘如一小時那么難熬,而和姑娘在一起的時候一小時如一分鐘那么快”這個類比進行解釋,但這并非是相對論的全部規律,也不可能在解決復雜的高能物理問題的時候總是考慮是和姑娘在一起還是坐在火爐旁邊,那么理解就是過分簡單了。
有人可能因此依然對臨界知識不以為然,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王道,見招拆招實實在在,勝過虛頭巴腦的無招勝有招。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曾經說過:
學什么“知識管理”啊!你只要抓住某個領域知識,深入去學,認真去實踐,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的確,我們身邊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知識管理”,他們依然取得豐碩的成就,依然可以學富五車,依然快速的成長,那么學習知識管理系統,掌握臨界知識還有必要嗎?
作為《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老師,對自己書中反復提到的臨界知識學習法和其他學習方式的速度也做了這個類似的比較:
有的人可以通過勤奮的思考和大量的練習來掌握某個行業或領域的技術和工作技巧,從而在這個領域中快速成長。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在前期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心態和學習方法,速度就會很慢。
這是一種“劍宗”的學習方式,見招拆招,所以實用性強,成長看起來似乎更加迅速。可是《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這樣評論華山派氣劍兩宗的爭斗:
三十多年前,咱們氣宗是少數,劍宗中的師伯、師叔占了大多數。再者,劍宗功夫易於速成,見效極快。大家都練十年,定是劍宗占上風;各練二十年,那是各擅勝場,難分上下;要到二十年之后,練氣宗功夫的才漸漸的越來越強;到得三十年時,練劍宗功夫的便再也不能望氣宗之項背了。然而要到二十余年之后,才真正分出高下,這二十余年中雙方爭斗之烈,可想而知。
在網絡上有人說:
什么氣宗厲害?誰能打得過劍宗的風清揚?一方面使用獨孤九劍的令狐沖,若是沒有吸星大法這樣的內功打底,一旦遇到獅吼功就會暈去落敗。另一方面,若有人內力深厚到練就六脈神劍,距離數丈外即可殺人,三尺利刃即便再好,也難以欺身。
正如臨界知識的學習,一旦掌握了整個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學習能力就會大幅提升,可以將跨領域的知識相互穿插借鑒應用,學習速度會越來越快。易仁永澄老師曾經拿螃蟹和小汽車做比較:
看起來,毫無準備,一上來就跑的螃蟹爬起來很快,一開始就可以超出小汽車很遠。但一旦汽車打著火,發動起來,分分鐘會把螃蟹甩到看不見影子……
所謂“小汽車”,就是做好準備,抓住本質的系統化、規律化學習方式。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只爭朝夕,專注于專業技術,或者具體問題解決是可以的,但如果放在整個職業生涯的角度上看,抓本質規律,打通知識體系的臨界知識可以幫助更好的跑贏職業生涯“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