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在學生時代多次寫過標題是《我的理想》的作文,雖然我們在長大過程中總是向一些我們心儀的人認真描述自己的未來,但絕大多數人事實上對自己的未來并沒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知。沒辦法,“未來”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基本感知能力之外,反正五官是不夠用的,我們不可能直接看到未來、“聞到未來”或者“嘗到未來”。
未來這個東西,所有人對它的感知都依賴另外一個器官:大腦。不過,絕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大腦事實上和五官一樣,是有感知能力的,而且,大腦的感知能力絕對是可開啟、可開發、可挖掘、可發展的。細想想就能知道,所謂“第六感”事實上就是指這個器官(大腦)。不過,絕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大腦事實上和五官一樣,石油感知能力的,而且,大腦的感知能力絕對是可開啟
所謂“第六感”,事實上就是指這個器官(大腦)的感知能力。
在這本書里,你會不斷看到我在“重新定義“我們大腦中的各種概念。“第六感“就是這樣一個被窩重新定義的概念——它并不神秘,他只是我們的另外一個器官的感知能力而已。對這一點,后面會有更深入的解釋。
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你看到,而且是清晰地看到你的未來呢?別說還真有。
成長曲線
那條曲線就是你的未來——只要你愿意,并且付諸行動,最終能活出那個形狀的曲線。
每個人都有機會,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活出那樣一條曲線。可最終,人們各自活成了各自的樣子。有些人的曲線上揚了一段時間就回落了,以至終生從來未超過那條成本線——無論什么都有成本,就連做壞點都有承辦。成長這個東西,只有圖片了成本線才開始真正有意義,在那個之前都是在掙扎…….即便是在圖片成本線之后,也要繼續成長。很多人在到達那個“里程碑之后,人生曲線沒過多久就開始回落門再次回到成本線以下,這種現象極為普遍。
許多年前,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是20多年以前)就為了自己畫了這幅圖。那條嘻嘻的橫線賭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提示,它就在哪里清晰地告訴我,我所遇到的一切的逆境,所感受到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經歷的一切不開心,其實都是我尚處在成本線之下所致。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非常盲目地鍍鋅自己不僅早晚會突破那條成本線,而且一定能活出那樣一條曲線——不知道最終刻度是多少的曲線。在我32歲那年,在我的第一本書《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出版整整一年的時候,我終于不再為生活所累。而且,除了金錢,我在各個方面也感覺自己終于突破了成本線。當時的我回頭看10多年前的那副圖,真沒想到那個里程碑“來“得如此之快。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在我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20世紀80年代末,“萬元戶“這個概念已經火熱好些年了,而且我當時只是個高中生。有一天,同學們湊在一起現車,鎖起來將來要賺多少錢,大家紛紛說了一個自己以為“最狂野“的數字——其實不過是幾萬或者幾十萬牡丹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天文數字“了。輪到我的時候,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說:“怎么也得1000萬吧!“大家紛紛做嘔吐狀。許多年過去了,我早就賺到了1000萬。可是,這么多年,這么大的通貨膨脹率,怎么可能是當年的一個中學生可以想象的呢?
我一度以為自己是個很“狂妄“的人,知道有一天我讀到孫正義的故事孫正義在傳包半軟銀(Soft Bank)之后,招了三個員工,給他們開會。他站在紙箱上,對員工說:|今天,軟銀成立了,它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以后,我就是世界首富,你們就分別是第二、第三、第四!”員工們嚇壞了,當場就有兩個員工辭職——當然,那兩個辭職的員工在許多年后只有后悔的份了。
雖正義的故事告訴我,我還是個很“腳踏實地”的人。可是,許多年后,當我反思時,另外一個念頭讓我惴惴不安:我今天的成就遠遠不及孫正義,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當年在起點上就遠不及他“狂妄”?——雖說這“狂妄”我不一定做得到。可是,換一種樸素的說法,“想到才能做到”——沒想到,有如何確定能做到?后來做到了,之前卻沒想到,那就是運氣成分居多,不是嗎?
最近10多年,我一直鼓勵身邊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我告訴他們,“要對自己的美好未來盲目自信”,甚至要“120%地相信”——哪怕被別人潑冷水,大家掉20%,依然是“100%地相信”。不僅如此,一旦發現只剩下100%了,還要主動想辦法把這個數值重新培養至120%。
我甚至鼓勵他們把已經賺到的錢全都花掉(當然,不能借錢去花)。邏輯其實很簡單:如果你鍍鋅自己的未來是那樣一條曲線,那么在成本線被突破之前那段長時間里,你能賺到的錢實際上全都是“小錢”,小到“不值得節省”的地步——就算要省,也省不出多少……雖然這并不符合傳統的教育觀念,但我不僅認同,而且長期以來就是這么做的。在我身邊這么做的人也有不少,大家熟悉的羅永浩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的理由都一樣:根本不相信自己將來賺不到錢。
對,就是那條曲線,那條曲線就是你必須篤信的那個屬于你的未來。人生很少有必須盲目對待的事情,這倒是其中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