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碩985中文系,高考作文滿分。整個高中都沒在語文上費勁兒。今天我來學談談學語文的底層邏輯。
網上有句話,學神看語文。整個網絡環境中雞語文的氣氛最弱,大部分都在談英語和數學。
那為什么沒人說語文呢?
一、語文學習需要發散性。
單說發散很難理解,舉兩個栗子
比如:“爽”在文言文里面是“差錯,敗壞”的意思。
課文里面《衛風.氓》里面有一句“女亦不爽,士貳其行”。就是女方也沒有差錯,但是男人有了二心。
如果語文老師不對這個詞進行發散擴展,那就沒法解釋《老子》里面“五味令人口爽”。不是吃的爽,而是舌頭壞了。
這就是語文難學好的原因,好的語文老師不容易找到。
2、再比如講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要對“愁”進行擴展。這也是寫作的方法。
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辛棄疾“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
這樣子就把寫愁的詩句擴展開來了。然后進一步討論:古代寫愁和寫歡樂的詩句哪個更多?
結論:寫憂愁的多。
再拓展到王國維《人間詞話》: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巧。
再拓展到尼采關于酒神和日神精神的論述。
語文底層邏輯是發散和知識量,學法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