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多種認知方式能夠培養更廣泛的人類知識觀,包括知識的起源、知識的歸宿。最重要的是,能夠為將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多種多樣的認知方式彼此交織,共同幫助我們了解當前的情況?!浴稙槲粗?為未來而學》P161
不同的學科擁有著不同的認知方式。最好的教學是,當我們在教授學科知識的時候,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屬于這么學科的獨特的探究方式。
作者把“認知方式”大致分成以下四種:
一、歐幾里得式認知。它為我們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繹推理:廣義上的猜想和證明。一方面,猜想及提出力圖證明的觀點,另一方面,以定義、公理、已證實的定理、廣泛概括的各種數學對象和系統為基礎,借助于證明的機制,嚴謹的數學方才得以建立。
二、培根式認識。它從假設開始,及基于觀察和思考提出一個概括性的命題。接著,進行實驗驗證來探究世界。而且加入了一條關鍵原則,即:可證偽性或不可確證性。
三、牛頓式認知。數學建模始于具體情境,進而試圖通過建構數學模型來描述現實情境,并通過數學推理得出各種含義及其預測,最后再回歸現實生活。
四、修昔底德式認知。關注歷史證據,進行合理的歷史研究實踐。這包括:解釋原始資料、批判性地探討其中可能的偏見、拼接多元資料,進而建構歷史敘事。這是因為,歷史研究的證明不同于科學證明:歷史事件發生在無法重現的過去,所以我們不可能再做實驗,而且歷史只能回顧書面的報告文獻,這既存在偏見,也容易引感覺和記憶的主觀性而歪曲事實。
在這四種認知方式中,我認為高中政治學科可能應該更多地采用修昔底德式的認知方式。學生們要深入地思考、加工原始資料,形成自己的解釋并為之論證。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縮小視角,細致入微地解釋關鍵的具體事件。然后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如:“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件,而不是那樣的事件?這些人確實沒有其他選擇了嗎?如果這個人做了相反的事情,情況會發生什么變化?我們如何才能確信這次行動公開宣布的宗旨就是它的真實意圖呢?”
這樣的教學是希望學生能在“做中學”、在玩學科游戲的過程中掌握游戲規則,進而將不同的學科放到一起,綜合方方面面為生活做好準備。但著同樣面臨著問題:如果我們致力于研究這些過于細致的事件,就可能使得學到的知識內容受到極大限制,這樣就無法更全面地掌握普遍的背景知識了。所以,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也是我們需要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