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興起后,上帝退位,然而世界沒有陷入混亂,緣于有一個新宗教的崛起——人文主義。
在人文主義宗教里,之前神才能決定的倫理判決,現在交由個人來做,評價標準不是《圣經》或《論語》,而是內心的感受。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傷害到自己和他人,那就沒關系,如同性戀。同樣,現代藝術的美標準也變為了由人(觀眾)決定,大家認為它是藝術就是藝術。
科技如此發達,非但沒有將宗教徹底葬送,反而催生了新的“宗教”,在于宗教與科學的作用范圍不一致,在某種程度上需要相互配合。在牽涉到倫理價值觀判斷的地方,科學無能為力,比如最簡單的不能故意傷害他人。各個宗教的經典里都有不可傷害他人的條款,按照執行即可。科學即使再發達,也沒法論證為什么不能故意傷害他人。不過,新興的人文主義可以解釋,因為傷害他人會讓這個人及其相關的親友感到痛苦。這里,將神的旨意換成了人的感受。與薛兆豐所講的主觀價值論有相似之處,認為它值錢它就值錢,并不在于凝結了多少勞動。于是,說走就走得到旅行大行其道,真人秀大受歡迎。
人文主義認為生命就是一種內在的漸進變化過程,靠著經驗,讓人從無知走向啟蒙。人文主義生活的最高目標,就是通過各式智力、情緒及身體體驗,充分發展人的知識。
人為主義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
自由人文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聲音、永不重復的一連串體驗。每個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線,從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為這個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義。因此,我們應該讓每個人都盡量自由自在地體驗世界、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表達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不管在政治、經濟或藝術中,個人的自由意志都應該比國家利益或宗教原則更為重要。個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個世界就會變得越美麗、豐富、有意義。
但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不一樣,有沖突怎么辦?有時候與民族主義結合,但并非完美。社會人文主義更強調集體,而進化人文主義的極端就是納粹的種族主義。這些分支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相關聯,在二十世紀掀起了許多血風腥雨。當然,現在各個分支都在互相借鑒,沒有了明顯的界限。
由于人文主義對人自身的感受、力量、欲望的追求,科技將會使人類更幸福、強大,手段會是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等,但同時也會埋下很多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