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享汽車到共享單車,政策監管打擊創新商業?

共享出行模式的存在本就是為了方便人們的出行,而行業需要整頓和規范,商業模式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就必須服從監管部門的規范,所以,共享汽車出行在去年遭遇了整改,行業也越來越規范。但是隨著共享單車越來越流行,規范草案的出臺就顯得越來越有必要。

當然,在共享單車的商業服務模型中也有一些骯臟的解決不了的問題,尤其是車輛丟失、回收修理以及其他應用問題,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共享這兩字存在的意義。

顧名思義,將單車共享出來方便人們的乘用,那么為什么再早期的公共租用的單車沒有成功能?或許這就要從互聯網的推介中談起。人們對于公共租車的概念不甚了解,使用起來沒有當下的支付模式方便,而公共出行中基于點位的設置也比較模糊,不能大規模設置,這就使得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引發消費者的共鳴。

當下的共享單車卻很好地植入了微信之中,押金或許不高,但可以滿足一部分成不需求,再說隨著用戶的逐漸增多,成本是越來越低的。所以,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只要模式持續下去就可以保持絕對的盈利。

從這點來看,共享的汽車是無法走這種模式的,其成本要更高,一般的企業不足以支撐起龐大的資金鏈,所以從共享單車出發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大城市提倡的環保概念也可以從其單車出行來提供環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得人們不用再依靠不行來解決沒有公共交通的尷尬路程。

上海是已經開始進行共享單車的意見稿征集,這意味著監管部門已經躍躍欲試,要進入這個領域。當然,以筆者來看不會像汽車出行那般嚴格,但是也會有一些限制。畢竟,文明出行也要保持交通秩序的規范性。

但是,規范是規范,切不可冒進,否則不僅將創新新模式一棒子打死,還會把更方便的出行服務打死,引發用戶的不滿,這是要注意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