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下午,英國駐緬甸軍隊的作戰辦公室,基拉恩上校收到了一封來自卡羅爾少校——一個厲害的軍醫的加急信件。
? “見鬼,但愿這次你是真有什么急事!”上校咕噥著,想起上一封信里少校先生竟然直言不諱地所要了一架埃拉爾鋼琴,心里一陣煩躁,但手指還是飛快的挑開了火漆封印。
? 讀完信,上校連生氣都忘記了,難以置信地又讀了一遍:
? “非常感謝貴辦公室送的埃拉爾鋼琴!但遺憾的是,緬甸這兒太潮濕了,鋼琴走音地厲害,請允許我再次請求作戰辦公室送一位調琴師過來,此事非常緊急,若三個月未能如期到達,我將辭去我的職務。PS:我相信送一個人過來遠比送一架鋼琴容易多了。”
? 此刻基拉恩上校的小胡子起得直哆嗦:你是去打仗還是開音樂會?!他恨不得把信撕掉,然而很快又軟了下來:“我們還有很多地方用得著他,對,天知道這個醫生是怎么讓撣邦老狐貍言聽計從的!”上校在辦公室里踱來踱去,“不,不能讓他有二心。”他揚聲喊了一位辦事員進來:
? “去,把倫敦最好的埃拉爾調琴師請過來。”
《調琴師》這本書講述的,便是倫敦調琴師遠赴湄倫,修理一架埃拉爾鋼琴的故事(注:這與法國微電影《調音師》沒有關系)。
? 如果要說情節,一句話就夠了。這本書的魅力在于它流露出的濃濃東方風情:神秘的薩爾溫江清澈湍急,如煙如霧的叢林蔓延天際,深夜的人偶戲哀歌縈繞街頭……面涂金粉,身著特敏,手撐洋傘的女人婀娜多姿,與遠處的海市蜃樓融為一體,留給人們一個意味深長的背影。
? 然而,鋼琴怎么樣了呢?
? 這也是一直以來盤旋在調琴師腦海里的問題。然而上校們給他科普了各種各樣的戰爭背景,連卡羅爾的生平介紹也有厚厚一沓,而關于鋼琴,卻只有含糊不清的寥寥幾筆。
? 沒有人關心鋼琴。
? 在那個戰爭年代,大家忙著生存,忙著擴張,提防這個提防那個,但沒有人關心鋼琴——也沒有人提防鋼琴。
? 卡羅爾軍醫曾靠著一支笛子,緩和了一場千鈞一發的對峙;一首深情并茂的詩歌,安撫了軍心;一場漏洞百出的音樂會,簽定了停戰協議……
每個軍官都好奇他超高的外交手段,然而,從來沒有什么天生的外交家,只是每個人都曾向往美好。
? 在戰事核心地帶,物資缺乏,一驚一動都可能引發一場小暴動的湄倫,卡羅爾卻在這里建了一座“城堡”,一座充斥著寧靜美好,宛如出現在童話故事里的城堡。
? 他早晨會喝一杯澀澀的茶,抽一支當地人為他卷的雪茄,然后會花上大半天的時間觀察鳥兒,去叢林打獵或是尋找植物,他會和各式各樣的人寫信——部落王子、哲學家、醫生、植物學家、化學家……討論的也無關戰事時局,而是關于人生,關于植物,關于鳥兒,關于這個世界的美好——他把艱苦的戰爭生活過成了一首詩。
? 他就像是行走在叢林中的精靈,執一支魔法棒,所經之處,留下詩歌與音樂。
? 這樣的卡羅爾令埃德加尊敬,這樣的生活也意外地令他著迷。因而即使任務已經完成,即使深知這里危險潛伏,他也想多留一會兒,再留一會兒。
? 他知道這樣將帶來很多麻煩,也對不起遠在倫敦守候的妻子,但這片土地就像《奧德賽》里食蓮人給的蓮花一樣,食之便難再棄。
? 仿佛上天要懲罰他的任性一般,災難如約而至。
? 卡羅爾的手稿,哪怕是一串化學公式,卻被有心人解讀成了通敵的證據,停戰協議也成了一紙笑話,連帶著調琴師也成了“共犯”。
? 調琴師不愿相信,因為他相信音樂,相信鋼琴,更相信熱愛鋼琴的人。雖然我也欲塑造一位遺世獨立,在亂世中守衛美好的醫生形象,但這本書從來不是一篇童話。
? 調琴師被寺廟的音樂所吸引時,作者著墨較多的,不是宗教的神圣,而是門口一位乞討的乞丐;一位販賣詩歌的詩人,卻在警察的追趕下摔下火車,留下一首未完的詩;一位自稱一生只講一個故事的老人,卻流傳出多種故事腳本——這是個黑暗、冷漠、充滿謊言的世界。同時,卡羅爾接見調琴師的方式疑點重重,女主角金妙的身份一直是個謎,甚至醫生讓埃德加假扮官員的企圖也牽強含糊……
? 當然,埃德加也意識到了不尋常之處,在他寫給凱瑟琳的信中可略知一二:“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你是對的,雖然我還不確定那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完成了它。”
? 可是,真相從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的真相。埃德加也深諳其理,因而他懶得去琢磨,也不想參透。然而與其說是他相信卡羅爾,不如說他相信美好。
他心底隱隱覺得:仿佛只要他不承認,就可以讓自己相信,哪怕這個世界千瘡百孔,也一定會有人依舊信仰美好。
? 至此,我也曾相信埃德加是這場災難的唯一幸存者,但是調琴師沒有忘記他千里迢迢一趟是為了什么:鋼琴!鋼琴!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選擇了解開鋼琴的繩子,放棄了逃跑。
? 那一刻,他有些明白了卡羅爾,他沒有背叛國家,只是貪戀美好,于是他忘記了回家的路。
? 我想到《奧杜邦的祈禱》里,稻草人優午用生命,試圖讓島上的人知道音樂的美妙,而埃德加同效其法,把鋼琴留在了湄倫大地。
? 那個夜晚,只有鋼琴逃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