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動物,包括人在內都需要進食,俗稱“吃”。生物鏈的底端的一些低等的生物或素食動物吃的是植物;底端之上的動物則以低等的生物為食。人類作為萬物之靈,處于食物鏈的最頂端,“向下兼容”,無論食物鏈的哪個層級,都在人類的食譜之上。動物們之所以要進食,都是要通過碳水化合物攝取營養、獲得生存的能量。
萬物生而平等,食物鏈不僅是鏈狀、網狀的,同時也是閉環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植物,而植物除光合作用外又以死去的生物為養份。在這個生物鏈條內,你有吃的權力,也有被吃的義務。人類也不例外,在誕生以來的數百萬時間直至現在,無論科技多么發達,人類依然擺脫不了大自然的規律。
《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一書,雖然調侃戲說的成分居多,但是其中涉及的人與各種動物之間吃與被吃的看法,以及生態平衡、生命平等等理念,視角獨特、見解非凡。作者峻舞濤講故事的功力非常深厚,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讓讀者領略了各種“食人生物”風采的同時,向我們展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恨情仇,更讓讀者重新思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密切而又微妙的關系。
峻舞濤戲稱:人既然能吃別的動物,那么被動物吃一吃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確,離開各種稀奇古怪的工具,人類作為食物鏈的中間環節,是非常具有“美食氣質”的。
首先,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作為美食最大的特點就是渾身沒毛,免去了“去毛”這一流程,幾乎擰下頭來就可以被吃。
其次,人類脂肪率高。據日本一節目報道說,家豬的體脂肪率在15%左右,而男性人類的標準體脂率在15%左右,女性在25%左右,明顯高于豬的脂肪率。
第三,人類容易捕捉。人類既沒有老虎那樣鋒利的牙齒,也沒有獵豹奔跑的速度,更沒有飛鳥騰空的翅膀,沒有工具的保護更像是待宰的羔羊。
此外,人類的群居屬性更降低了捕捉人類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人被動物或其他生命吃掉,實乃稀松平常的自然現象而已。
回顧人類發展歷史,自人類誕生的幾百萬年時間里,人類一直就是一種弱小的生物,得以為生的食物包括植物、昆蟲以及小動物,甚至是跟在強大的食肉動物后面吃些剩下的腐肉。隨著人類大腦的進化、工具的使用、超凡的學習能力以及復雜的社會結構,使得人類迅速崛起,占據了食物鏈的頂端位置,成為“萬物之靈”、“萬物之長”,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均成為人類的口中之物。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其實正是我們人類擺脫被捕食的歷史。但是,一旦離開了工具,人類很容易成為各種動物的美餐。
《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書里,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可能面對的“被吃”威脅。叢林里有身軀巨大的蟒蛇、森蚺,還有來自“地獄”的科莫多巨蜥、冷血的鱷魚以及各種能夠讓人立斃的毒蛇;水里有嗜血的鯊魚、高智商的虎鯨、貪婪的食人魚以及形形色色的水怪;陸地上有水陸兩棲的棕熊、兇殘的狼群、幾乎不所不能的花豹......
對于這些潛在的威脅,隨便拿出一種,赤手空拳的人都無法應對。由此可以想見遠古時期的人類,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是如何生存下來,將人類延續至今。可以說,人類無時無刻不處在“生命威脅”之中,人類一直處于對抗“被吃”命運的漫漫長路之中。
對于這些外在的威脅,我們還可以盡量避免直接接觸,從而降低被捕食的命運。但是,對于寄生蟲這樣的動物,卻是防不勝防。《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指出,從科學的角度看,幾乎沒有人沒被寄生蟲寄生過。寄生蟲絕大部分都是病從口入,或通過人手接觸了蟲卵,或通過食物帶進去的,或自己爬進去的。這些小蟲子在人體內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地方就開始長大、繁衍。由于在我們的體內,它們就開始肆無忌憚的享用“人肉”美食,吃人肉、喝人血。
對于這些能夠以人類為食的生物來說,它們的所作所為也都是天經地義的,是符合自然法則的。的確,它們的“邪惡”是大自然的必要之惡。
《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書中出現的所有動物在人看來有邪惡之處的話,那也是因為人的自私觀念,動物們不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它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倘若站在大自然的角度看,一切生物界的弱肉強食和人類不可理解的“惡行”都是維持這個世界持續繁榮和平衡的必要存在。
相反,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卻對自然的法則漠然視之,以自私之心對待萬物生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對物種滅絕速度進行了估測,認為現今地球每小時就有3種生物滅絕,也就是1天滅絕72種生物,1年26,280種。
《人類簡史》指出,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如果將眼界離開地球,放在宇宙大背景下來審視人類。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人類占據了地球生物鏈的頂端,但是一旦出現外星人,人類作為低等級生物或者低級文明,也難逃被屠殺、被殖民、被奴役的命運。
兇狠的猛獸也好,致命的寄生蟲也好,尚未發現的外星人也好,生物界的規律絕不是誰強大誰就能笑到最后的。如果誰強就能稱霸地球,那么當年恐龍就不會滅絕。生存法則很簡單,只有一條,就是適者生存。《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針對來自不同生物的生命威脅,一一提供了解決的對策,雖然戲謔成分居多,但不失為一種方法或策略。娓娓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則通過描述那些可能危及人類生命的生物,對人類不負責任的破壞生態平衡的現象進行了諷喻,使讀者重新思考自然法則以及人生意義。因此,本書貌似一本嘻嘻哈哈的故事書,實則充滿了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內涵,值得閱讀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