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經濟一詞,來自于希臘語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這一段說的就是家庭分工和資源分配的問題,就是誰掙錢最多,獲得的家庭資源越多,地位也就越好。
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稀缺資源: 經濟學上講,既有限而又有多種用途的資源稱為相對稀缺資源,或簡稱稀缺資源。稀缺資源是在零價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給量的資源。
通常來講,稀缺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
由于資源是稀缺的,社會資源的管理就尤為重要。
誰來吃魚子醬或者吃土豆?誰坐特斯拉或者擠地鐵?誰來種地或者設計電腦軟件?社會需要將人們生產的物品、服務、工作進行分配。
因此不能生產所有人需要的所有物品。
就如在計算機中的hash函數一樣,有限的數,去代表無限的狀態,那就必將產生重復,我們稱之hash碰撞。
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做出資產相關的決策,研究人們如何相互影響,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比,價格上升的速度。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微觀經濟學)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吃就得拿東西來換。換與不換需要決策。
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和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舍。
你選擇加班,就會失去學習理論知識時間。
你選擇學習數學,就失去了學英語的時間。
這一段蘊含了機會成本的本質。
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確定了國家將重心偏向軍工的策略。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舍是效率與平等之前的選擇。
效率: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說白了就是物盡其用,合理使用稀缺資源)。
平等:指將這些利益平均的分配給社會成員。
經濟中的效率:用“時間”來衡量經濟效率是錯誤的,“時間”只是經濟成本的一個方面或一部分,而不是經濟成本的全部。數學中的效率衡量是在變量固定的基礎上衡量的,而經濟中的效率實際是有諸多的變量在里面的,從諸多的變量中尋找均衡,使經濟效率達到最大化,十分重要。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除了要考慮它的的“時間成本”以外,還要考慮其它成本;如果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只考慮在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不考慮所付出的其它的成本和代價,能說有效率嗎?典型的案例就是軟件產品的設計,軟件設計需要程序員,假設一款軟件設計完成需要3名程序員耗費12天,那么6名程序員設計完成可能就需要10天。后者生產需要的時間是少了,但是肯定效率很低。
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平等原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
在設計政府策略時,兩者往往相互沖突。
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因為要增加用于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
社會不應該僅僅因為環境管制降低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而放棄保護環境;
也不應該僅僅因為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對他們不聞不問;
人們需要了解面臨的選擇,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策略。學習經濟學從認識生活中的權衡取舍開始。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一個運動員,如果不上四年大學,可以在俱樂部每年拿上幾十萬,那么對于這個運動員來說,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是幾百萬,這是最大單項成本,而不是他在大學里的學費、住宿費、等。因為你不在大學,這些費用你也逃避不了。
我喜歡抽煙的快感,抽煙損害健康,那么這種快感的機會成本就是健康。
這個命題是不是正確的?我感覺不是,在沒抽煙之前,健康是我本來就擁有的。但是抽煙之后你就會失去,我覺得機會成本是,除了你現在擁有的以外,你的面前有兩個以上的東西可以得到,但是你只能選一個,當你選完之后,剩余的里面價值最大的那個就是你選擇的這個東西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
當可用的機會給定時,理性人會系統而有目的的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
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經濟學分析就會變的異常困難,因為人是復雜的生物,影響變量實在太多。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描述人們現有行動的微小增量調整。
邊際 = 邊緣,邊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 邊際收益 和 邊際成本。
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時,企業有利可圖,企業將增大生產量;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時,企業發生虧損,企業將減少生產量;
因此,只有當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時,企業才實現利潤最大化。
否則要不就是虧了,要不就是還能增大。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注意這個成本總額是最后一個產品的成本總額,而不是第一個產品至最后一個產品的總額)。在數學上,邊際成本(MC,marginal cost)用總成本(TC,total cost)和數量(Q,quantity)的偏導數來表示,也就是
MC=TC /
Q。
邊際成本=總成本的變化量/產量變化量
案例1:
我們拿奶茶店經常搞的“第二杯半價”活動來舉例子吧。
首先我們明白邊際的概念。
如果我是店主的話,剛剛店員做出了兩杯奶茶,那么邊際奶茶就是第二杯,若做出了三杯奶茶,那么邊際奶茶就是第三杯,以此類推。
好了,接下來開始解釋名詞。
大家都知道,一杯奶茶是用料、水、奶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某些奶茶店甚至能把加料與摻水的多少精準到克。
所以很多聰明的店員碰見了參加活動并且兩杯點的都是一樣的顧客會一次性做兩杯奶茶。
這是賺的,因為店員只用了做一杯奶茶的時間卻做出了兩杯奶茶,邊際奶茶的成本只有用料成本,并不包含人工成本。
如果一次性制作三杯并成功賣出,我會笑,如果一次性制作四杯并成功賣出,我會考慮給他加工資。
如果一次性制作五杯呢?那么我現有的容器會裝不下,我必須花錢買一個容器才能繼續做奶茶,這樣來算就是我虧。
所以邊際成本就是店員做出最后一杯奶茶的成本,隨著奶茶做的越多變少,呈下降趨勢。但下降到一定程度,邊際成本又會上漲,甚至比做第一杯奶茶還多。為了解釋邊際收益的概念,我的身份從店長變成了消費者。
店家搞出的“第二杯半價”的活動,看著誘人,用1.5杯奶茶的錢買兩杯奶茶,但對于我這種單身狗來講其實不然。
我一次性最多只能喝一杯奶茶,喝完就再也喝不下了,所以我圖便宜一次性買兩杯的話,喝完第一杯我的肚子就漲的不得了,怎么喝也喝不下。
哪怕我再喜歡喝奶茶,喝不下就是喝不下,這時候第二杯奶茶對我來說連杯水都不如,但是我還能強行喝下。
第三杯奶茶呢,我會直接喝吐,第四杯更不用說。
邊際收益就是最后一杯奶茶帶給我的收益,呈遞減趨勢。
案例2:
張三有一個40塊錢的電話套餐,這個套餐里面每一分鐘通話時間另外單收費五毛錢。張三每個月打100分鐘電話。現在他準備打一個會帶來7塊錢收益的電話,預計這個電話會打10分鐘。那么他打這個電話是否劃得來?
愚蠢的張三想:我一個月電話費是90塊錢(40套餐費+0.5*100分鐘),打了100分鐘電話,所以我每10分鐘的成本是9塊錢。這個電話給我帶來7塊錢收益,那我打電話的結果是7塊-9塊等于干虧2塊。所以不打。
聰明的張三:我的40塊錢套餐費反正出了,打不打這個電話都已經出了。我打這個電話的成本是5塊錢(五毛一分鐘,乘以十分鐘),收益7塊,所以干賺兩塊。
一個人對任何一種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單位該物品所獲的的邊際收益。反過來,邊際收益又取決于一個人已經擁有多少這種物品。因為邊際總是取最后一個。
水很便宜,但是鉆石很貴。
因為多一杯水對于我們來說無足輕重,因為隨便我們都能獲得水,你可能還會嫌棄多一杯水占地方,想喝在去水龍頭接就是了,所以多獲得的那一部分水對心靈沒有觸動……
但是鉆石不一樣,這玩意獲取渠太少,你多買一個鉆石戒指,女人會更加開心,沒有女人嫌棄鉆石太多,因為營銷的作用使得女性渴望得到更多的鉆石,因為她們相信,鉆石代表永恒的愛情和更多的財富。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引起一個人做出行的某種東西。例如對懲罰和獎勵的預期
人們通過對比成本和收益,得出贏虧,然后對激勵作出反應。
整個經濟學的中心就是激勵,一個經濟學家提出,整個經濟學內容,可以簡單的概括成:人們對激勵作出反應,其余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
豬肉上漲時,人們會少買豬肉,進而選擇雞肉和魚肉,并且激勵人們進入豬的養殖。
市場的高價格,提供了,買者少消費,賣者多生產的激勵。
價格對消費者和生產者行為的影響對于市場經濟如何配置稀缺資源是至關重要的,
政府決策者善于利用激勵: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現有的成本與收益結構,從而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是不是也有改變了人們的決策?)
比如:在我國是部分商品價格是國家管控,比如糧食,鹽,棉花等生活必須基礎物資,如果你還要種植糧食,并不會得到更多的價值,因為價格是相對固定的,所以農民會放棄種植糧食,進而到城里打工。如果政府提高了糧食價格,那么外出務工人員會回到農村繼續種地。
比如,汽油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的節油型汽車,歐美開這種車的人就比美國多,原因之一(嚴謹)就是歐洲的汽油稅比美國高,所以并不是歐洲人覺悟高。
其他的影響還有,激勵人們拼車或者坐公交車,北京地鐵的起步價漲價,想必就是激勵短途人們騎行或者不行,緩解交通?如果汽油稅再高一點,必須使用私家車出行的人們就會考慮使用混合動力車,如果高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考慮電動汽車。
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的策略通常會帶來竟想不到的結果。(就是想的不周全,事件逐漸發展成不可控或不符合預期)
如果道路寬大平整,沒有行人,那么放慢行車速度的邊際收益會非常低,因為放慢不會更安全,邊際成本卻很高,每放慢一檔速度,就要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
如果道路結了冰,那么上述條件就反轉了。
當然在這里,作者主要是想闡述汽車安全帶這個事,60年前汽車是沒有安全帶的,那時汽車事故率很高,事故中的司機和行人的死亡率基本持平,但是,當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著作發表時,國會立法要求安全帶是新汽車的標準配置。
自此以后,司機的死亡率下降了,行人的死亡率上升了,事故率也提升了不少,原因就是司機有了安全保護之后,更加肆無忌憚。當然,為了安全帶邊際收益最大化而去故意撞人,應該不會……不過多少有點這個意思。
這種激勵反應是人們始料未及的,且帶有爭議,所以在分析任何一種決策時,我們不能光看直接影響,還要看通過激勵產生的不太明顯的間接影響
政策改變激勵,激勵改變行為。
人們如何相互影響(微觀經濟學)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貿易剔除了那些價格高質量差的產品,這個和職位競爭差不多,哪個行業都會逐漸淘汰不適合的人,但是內卷就是惡性競爭
還有人多的地方,越容易滋生出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且價格公道質量好的服務和產品,比如大城市。
如果你害怕競爭而把自己隔絕開來,那么你需要自己種地,做衣服,蓋房子,(這些事情本來可以使用你擅長的事情換來的酬勞去抵消掉的)
小城市東西,又貴又垃圾,因為沒有通過充分貿易的過濾,也就是缺少競爭或者競爭不充分,相對于大城市來說
這么說的話,本地化的保護政策是對還是錯呢?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改革開放前,我們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政府起主導作用,由官員決定稀缺資源的分配。以及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誰來生產?誰來消費?他們依托的理論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進整個社會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
現在的人們都會對計劃經濟指手畫腳,但實際在沒有經驗的初生國家前提下,計劃經濟是最符合人們的直覺的產物,假設在一個班級中,如果沒有指揮者,人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會雜亂無序,誰去打水、誰去打飯、誰去占自習室的座位、誰去英語課簽到。這多有秩序啊,簡直完美的安排,在局部中這大部分是對的,但在整個經濟中,就是錯的,這個有點像自然生態,如果想恢復自然生態,人們最該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讓自然自己調節。無為而治。
我們搞了30多年的計劃經濟,其中的利害關系沒有那個國家的人能比我們中國人更懂了。
現在我們是市場經濟,讓市場自行調節,企業去決定雇傭誰,生產什么。家庭決定為誰工作,購買什么。企業與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利己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這里面的奧秘亞當斯密也做了解釋。
《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那就是價格,前面說到的班級的例子,就是其中沒有明顯價格的指向。而市場是有價格的。這是本質區別。價格反映的是市場的成本,而不是你自己認為的成本。
看上去很混亂的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很有秩序的。
滴滴出行的出現,使出租車司機很是惱火,在我們遵化這種小縣城甚至出現過跑滴滴違法的荒唐地方保護政策,我很納悶,出租車和地方政府到底是什么關系?要這么拼命護著?原來,會觸動到一些人、一些團體的既得利益。那這就不奇怪了:物品與服務的供給者通常并不喜歡新競爭者。但對消費者來說,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使市場運行得更好。
在這里插入一個案例,在我們公司對面,有一個地下飲食區,我們一直在這里吃飯,環境一般。突然有一天,飲食區隔壁又開了一個飲食廣場,由于新的飲食廣場,干凈衛生,超過70%的人都去了這里,導致老的客源斷崖式下跌,為了重新拉回食客,老飲食區搞了好多優惠,并且飯菜質量也并沒有下降。只就說明,競爭的受益者是消費者,試想一下,如果兩家飲食廣場聯手壟斷經營的話,消費者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回到滴滴出行,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滴滴是比出租車便宜的,因為平臺做了很多中轉工作,前期這幾乎是免費的平臺服務,以至于司機和乘客都省去很多成本(但是現在看來,這種成本還是在以后還回去了。)并且在天氣惡劣或者下班高峰時,司機可以加價,對于這種行為,85%經濟學家是支持的,并且認為這是增加了消費者的福祉。因為盡管漲價有時會使消費者消費者花更多的錢,但是這種激勵使得司機做出反應,即在消費者最需要出租車時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此外,漲價有助于把資源配置給愿意為出租車服務支付最高價格的消費者,并減少了尋找和等待出租車的成本。
這段有點意思,我的理解是
案例1:
a月薪10萬,b月薪3000,兩個人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在這里,我們有件事得達成共識,掙多少錢基本和為社會做的貢獻持平。)
下班時間突降暴雨,a愿意出10元/公里,b只愿意出3元/公里,很明顯a可以早些打到車回家好好休息,第二天精力充沛上班,反觀b就慘了,他幾乎打不到車,因為出7元/公里和5元/公里的人還大有人在,看來他只能等雨停或者走回家了。
案例2:
a月薪10萬,b月薪3000,兩個人同在一家公司上班,今天天氣不錯,下班時,a愿意5元打車,b愿意10元打車,因為b拉肚子了,著急去醫院拯救腸胃。
根據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價格增加對事物發展是有利的一面的,案例1中,為什么a能如此輕易獲取便利?因為他能為社會提供更多貢獻。進而,社會會為貢獻多者提供更多資源。案例2中,沒啥逼事的人不愿意給司機加價,著急去醫院的人就愿意,這樣資源就傾向于更需要它的人。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看不見的手如此強大,為什么還需要政府?(學會識別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
1. 政府能落實和維護規則,看不見的手才能發揮作用。
最重要的是,市場經濟需要實施產權制度,以便個人可以擁有和控制稀缺資源。
如果一個農民預見到他的谷物一定會被偷走,他就不會種植莊稼;
如果無法確保客人一定會付款,那么餐館就不會提供食物;
如果太多的顧客通過非法復制來逃避付費,一家電影公司就不會生產電影;
(這一點和當下的“躺平”非常像,打工者預見了無論自己怎么努力,果實都要被剝削9成,那么他們就會不再那么努力,只產出1成,這一成是維護生存必須的那一份,他們知道,再怎么剝削,起碼得讓他活著。)
產權:個人擁有并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產權是指合法財產的所有權)
我們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律來保護我們的產權,而無形的手則需要在我們擁有穩固的產權的前提下,來發揮作用。
2. 無形的手不是萬能的,政府干預經濟并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大體分為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也就是說,大多數政策的目標,要么是做大蛋糕,要么改變這個蛋糕的分割方式。
先說效率:當無形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資源,讓蛋糕變大時,就是產生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的福利產生了影響)。典型的例子就是污染。因為市場不能把污染的成本算在內。
另一個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單個經濟活動者或某個經濟活動小群體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假如小鎮只有一口井,那么擁有這口井的人就不會受到殘酷競爭的約束,進而限制水的產量來收取更高的價格(物以稀為貴,有人可能疑問,少的東西如果沒有價值,也一定貴嗎?注意,這個世界上沒有沒用的物質,只有不會用的人,人們現在大多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可以絕對的認為,少的東西,就一定貴,一個現實例子,拿破侖加冕,頭戴鋁制皇冠,因為當時鋁比金還稀少)。這也就是為什么人人都想自己壟斷,人人又都想反別人的壟斷。
再說平等:即使看不見的手帶來了效率,也不能消除經濟福利分配上的巨大不對稱性。因為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愿意購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報酬。
大影星直播吃飯,也比中科院院士直播授課掙的錢多,因為顯然大多數人不愿意為理論知識掏錢,而更愿意看表演,因為他們喜歡。
看不見的手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擁有充足的食物、體面的衣服、完善的醫療。根據某種政治哲學,這種不平等要求政府進行干預。實際上,許多公共策略,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政府并不是總能改善市場結果,因為公共政策不是天使指定的,而是有不完善的政治程序指定的。有事所設計的政策只是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權勢的人。
有時政策是由動機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導人指定的。應該學會如何分辨政策的好壞,以及某個好的政策是提高了效率還是促進了平等?
市場經濟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情況。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宏觀經濟學)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和人們的相互影響共同組成了“經濟”,這是微觀經濟學,之后的三大原理組成了整體的經濟運行,宏觀經濟學。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各國收入水平差距巨大,2014年的人均年收入:
美國:55000美元
墨西哥:17000美元
中國:13000美元
尼日利亞:6000美元
這種差異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的國家的人們擁有更多的生活品和醫療。
美國歷史上,年收入每年增長2%左右(根據生活費用變動經行調整之后)。這個增長率,人均每35年翻一番,一個世紀中,人均增長了8倍。
怎么算,依靠復利,復利公式 F = P(1 + i ) ^ n, 其中: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書中求得是倍數,所以不把本金P包含在內,既得 (1 + 2%) ^ 35 = 1.9998895526624565, 所以就是2倍。一個世紀100年,相當于3個35年,每個35年翻一倍,就是 2^3 = 8 倍。
是什么帶來差距,生產率(生產率: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老師更細致解釋:生產率是每一個工人每一小時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理由是每個國家的工人的工作時長不同,美國比法國人均GDP高30%,不能說明法國生產率比美國低,因為法國人每年有很長的時間去度假。)
就是A國每人每天能造2斤大米,B國每人每天只能造0.5斤大米,在和平時期,肯定A國人過得好。
一國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簡單的,如果在一個時期,生產率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決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應該是次要的。比如,有人把美國20世紀的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于工會和低工資法,但其實真實原因是它們不斷提高的生產率。另有人說,20世紀70,80年代美國收入放緩是與日本和其他國家激烈的競爭導致的,但真正的敵人是自身放緩的生產率。
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于公共政策也有深遠影響。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分析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
1.受到良好的教育
2.擁有生產物品與服務需要的工具
3.獲取最好的技術提高生產率
問題,生產率和生產力區別?
一個是最大單產量,一個是最大總產量。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921年-1922年,德國物價上漲了2億倍,到了1923年12月,上升至4815億倍
1921年,希特勒取代安東·德萊克斯勒成為納粹黨領袖,這和當時的惡劣的經濟環境脫不開關系,德國人們需要激進的領導人來發泄心中的怒火。
這就是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貨膨脹?
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罪魁禍首就是貨幣量的增長。
正常來說,輕微的通貨膨脹能帶來益處,真正產生嚴重問題的都是情況嚴重的通脹(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帶來的問題更加嚴重),要保持正常的通貨膨脹,貨幣發行量與生產總值之間應該保持固定的系數。
人們通常只關心漲價的產品,忽略降價或者保持原有價格的產品。所以老是感覺周圍的東西都在漲價,造成通貨膨脹的自欺欺人的錯覺。
單個產品的漲價不能說明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要看整體水平。而和整體直接相連的,就是貨幣的印發。
問題是國家為什么要超發貨幣?
其中之一就是資源合理分配,國家需要調整資金流向的重心。比如國家想要支持房地產,當前市場上流通著100萬貨幣,對應著100萬個資源,國家又印刷了100萬貨幣,這個部分貨幣從印刷廠出來后,直接進入央行,央行再下發商業銀行,央行通過策略或者限制,使得人們愿意向銀行貸款從事房地產相關投資,但是,市場上只有的100萬資源現在對應著200萬貨幣,反映到民眾就是原來1塊錢一捆大蔥,現在要2塊錢了,因為錢被稀釋了,多余的錢由央行再分配。
這個應該好理解,新的問題在于,市場如何感知這多出來的錢呢,央行每次印錢會不會對民眾公布?
如果是依靠市場自身感知,過程是緩慢的,那么越先知道信息的人越能受益。
假如央行印錢提前通知了我(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為什么央行要通知我),如果我有幸成為第一手貸款人,那么我帶了款馬上購買固定資產,比如商品房,花了1萬,因為我知道馬上就要通貨膨脹了,等到市場完全感知到了多余出來的錢,價格就提升了一倍,我買的房子可以賣2萬了,我一分錢本金沒花,凈賺1萬。
市場是什么時候完全感知通貨膨脹了呢?
最底層的人得知市場整體漲價的時候。也就是老百姓。
當一國政府大量發行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就下降了(這個價值不是貨幣本身的價值,而是貨幣對應的市場貨物的價值)。
從美國經濟史上來看:
20世紀70年代高通脹與貨幣迅速增長有關;
近年來低通脹與貨幣緩慢增長有關;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長期來看,物價水平的上升是貨幣量增加的結果。
但在短期中,問題變得更為復雜且更具爭議性,大多數經濟學家這樣描述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
1.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
2.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的增加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同時,它也鼓勵企業雇傭更多的工人參與生產和服務。
3.雇傭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上述推理過程(邏輯學的概念,命題,推演)得出一種在整個經濟范圍內的最終的權衡取舍: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一些經濟學家對以上觀點仍有疑問(俺也一樣,感覺上有點理想化,實際環境中會復雜得多)。
但大多數經濟學家承認,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是表明在預期通貨膨脹率低于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的短期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交替關系的曲線。
當失業率不能接受時,采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換取較低的失業率;
當通貨膨脹率為社會不能接受時,就應采取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換取較低的通脹率;
這種菲利普斯曲線表明的是高通貨膨脹率與高失業率不會同時發生,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是此消彼長的。
這種權衡取舍關系在分析經濟周期中起著關鍵作用。(經濟周期:用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或雇傭的人數,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無規律、很大程度上無法預測的波動。簡單來說,就是就業和生產等經濟活動的波動)。
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舍。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組合。由于這些貨幣與財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潛在力量,所以,決策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經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奧巴馬做了一次上述實驗:
2008年-2009年世界經濟經歷了嚴重的衰退,由住房市場不良拖欠引起的金融體系問題擴散到經濟的其他方面,從而引起了收入下降和失業激增。奧巴馬提出,減稅,增加政府支出,美聯儲也增加了貨幣供給,目的是減少失業。
但是大家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政策也會引起過高的通貨膨脹水平。
從2021年看來,確實問題不小。
百度了一個回答,感覺還算靠譜,如果錯誤,后期再修正。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看,在短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拉動需求,需求可以拉動就業,如果沒有通貨膨脹的話,就業就不能拉動,那么就會出現失業,所以說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如果從整體的國家經濟健康的角度來看,通貨膨脹可以理解成國家的經濟體變成一種不斷浮腫的狀態,或者說是形成了經濟泡沫,而泡沫又始終是要破滅的。
所以原理十也說了它只是看似解決了短期失業率的問題,長期的失業率解決不了,更可怕的情況泡沫失控后又大范圍的破滅會產生經濟危機,也就產生大范圍的失業。
所以如果是站在以百年大計來治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會發現原理十根本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