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寫了兩篇關于小時候農村生活的文章,一篇接近一千四百多字,另一篇兩千六百多字,是寫作十二天以來,字數最多的兩篇文章。
我沒有系統學習寫作,也沒有連續大量的寫過文章,十二天內,能出這樣兩篇長文章,而且自己還比較滿意,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
寫這兩篇文章,都有共同之處。在動筆之前,心里只是隱隱的有兩個詞:小時候,農村。跟著這個念頭,就寫下了第一句、第二句。然后寫下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緊接著,腦海中就出現了第二件、第三件。隨著文字一句句的涌出,心里就越來越明白自己想要寫什么了,文章的架構也就越來越清晰,到最后也就水到渠成了。
也就是說,寫這兩篇文章之前,沒有提前構思,更沒有寫作提綱,完全是跟著感覺走的,但最后來看,也算是十二篇文章之中的佼佼者。
另一個相同點是:寫完之后,在感覺到痛快、舒暢的同時,也有心事都被寫完、大腦一片空白的感覺。
想到了劉亮程所說的話:“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長的歲月去經歷的那么一點點東西,怎么忍心寫出來,寫出一句話都覺得心疼。
王開東老師的文章中寫道:沒得寫,你會焦慮著急,輾轉反側。有得寫,你又擔心寫完了怎么辦?
真的,當時真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寫出來了高興,寫過以后感覺空落落的。仿佛這段記憶寫出來了,就被偷走了一般,心里空出了好大的空間,不知道用什么來填補。
我也一直在試圖回溯自己寫作的軌跡,是怎樣一步步寫成了自己滿意的這樣。好像說不清楚,又似乎冥冥之中,這些都是我想要表達的。我想,隨著一字一句延伸的,是對自己創作本心的追尋和叩問,這個本心一定指向自己心靈最重要的部分。隨著文字流,同時推進的,還有自己的思想流,兩者互相印證,相互成全,逐步明晰化。
創作者最害怕的是思想的枯竭。大作家海明威,殘酷的戰爭和之后的兩次空難都沒有使他屈服,晚年卻因為寫不出東西,而把槍口對準了自己。
我們當然沒有資格與大作家相提并論,但是,也要警惕無話可寫。
多讀書,好的作品,其中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字,就能瞬間觸動你的神經,勾起你的回憶,引發寫作的靈感。
另外,要增加生活的敏感度,我們生活的世界,縱橫交錯,緊密聯系。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不同聯系的交匯點上。善于從小我的角度,去仔細觀察體驗思考一小點,一定會有異乎尋常的發現。這樣的點太多了,寫作的資源也就少不了。
還要善于換位思考。記得五年前,帶三年前語文,作文起步訓練階段,以“假如我是......”為題,假如我是一朵云,假如我是一只鳥,假如我是一只鉛筆……就這樣寫了一個學期,還是有內容可寫。所以說,思路一變,角度一變,就有東西可寫了。
如果還有什么要說的話,那就是能不能堅持寫下去的問題啦。在這里,最關鍵的是時間問題。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要擠,總是有的。做事高效不拖延,不浪費時間,不貪多求全,把精力聚焦于自己感興趣的幾個點,時間自然也就空出來了。最好,再加入一個團體,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大家一起寫,互相監督,互相鼓勵,有動力機制,還有監督機制,會堅持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