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校老師引薦和溝通協商,上海紐約大學的本科招生專員今天來到我的Chinese 4課堂給我的學生們進行了一場講座。我把時間定在今天是因為是個周五,又是early release,孩子們是不想好好上課的,聽一場講座的意義可能更大。
這位招生專員是羅利當地人,中文名字叫吳華。他在UNC Chapel Hill讀本科,然后到中國留學,接著被紐約大學(上海)聘任為了招生專員。吳華的漢語非常流利,與我的溝通完全沒有問題。
他的演講涉及上海紐約大學的各個方面,但是今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的演講,而是學生們的反應。當他提問今后大家都想學什么專業時,梅西和路格說要學機械自動化,可拓說要學國際金融,黃雪紅要學護理。此時的我心里在咆哮,天哪,那個上課亂扔紙條的男孩子竟然要學國際經濟,are you serious? 那個成天趴著睡覺的姑娘要學護理,你確定?我當時覺得這些孩子都在異想天開,睜眼說瞎話。
演講完畢后到了提問環節,學生們提的問題讓我改變了看法,以下是他們的問題中的一部分:
學校的生師比是多少?是否有導師幫助我們順利畢業?
上海紐約大學與紐約大學的關系是什么?畢業時拿到的證書與從紐約大學拿到的一樣嗎?
是否有機會與中國同學成為室友?你(吳華)的漢語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學費是多少?在中國是否有打工的機會?
回想我念高中的時候,我填寫大學志愿的時候,以上提問可曾成為過我考慮的問題?一個也沒有。中國學生大多刻苦,十二年下來,我們的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幾何代數古文詩歌都能上手,但是偏偏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學校也從不告訴他們為什么學。應試教育培養出的我,如今在教學中不也是這樣嗎?我喜歡落實知識點,糾正語法錯誤,但是美國孩子在高中階段需要的中文教育真的是橫平豎直主謂賓嗎?我改變教學方法,加入大量游戲和活動,以為這就因地制宜地適應了美國的教學理念,但其實教學目標和考核重心還是中國那一套。
這些平時在班上懶懶散散,我好說歹說也不認真做功課的學生,也許并不是腦子里沒有貨,他們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方向。平時不聽講,只是因為中文教育對他們的人生規劃沒有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