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假設某物的正確性不經過推理就可以確定,實際上這本身無可厚非。為了推理過程的進行,我們必須假設一些事情是真的。如果推理過程成功,往往可以證明我們事先假設為真的事物確實為真。評判假設的一個基本標準是命題不能違反矛盾律。換句話說,它不能自相矛盾。
但是,假設必須要小心謹慎。虛假假設可以被證明是假的,因為事實完全與之對立。如果一個論證以一個錯誤的假設開始,那么它必將以一個錯誤的結論結束。
還有另外一種對論證起反作用的虛假假設,只是其作用方式不是那么直接。在論證中,如果你假設你的聽眾在某方面具備相應的知識,但實際上他們沒有,那么他們接受你的結論的能力將明顯地降低。經驗之談盡可能少用假設。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我們進行推理的時候,如果前提是真的,那么結論是真的,但是如果前提不知道真偽,我們必須假設是真,做出推論,如果是真則假設的前提的確為真。反之亦然,如果推論是錯的,那么假設是錯的,這就是虛假假設。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犯虛假假設的錯誤推理:
去年我逛書展的時候,看到很多不同種類,內容豐富的兒童書籍,我看到一本英文字典,心里想:“這個應該對小ki有用,買了!”;看到一套英文原版書,心里想:“這個他應該感興趣,會看,買了!”。結果背了一堆書回家,現在還在書柜睡大覺,小ki自然是一次都沒有翻過。
反思:在處理對孩子的事情上,我們經常犯虛假假設的錯誤推理,用自己的想法來對孩子的想法進行推理,其實帶上孩子,問問孩子的真實感受就明了了,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
A2以后我怎么應用
目標: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和孩子相關的事情,不管是報學習班,買東西還是其他,都問問孩子的意見,如果期間有認識的差異,可以深入討論后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