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之門,在于乾坤,一黑一白,變化無窮,勝天半子,違天之悲乎。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語
人定勝天,很多時候,不是真的在勝天,而是順其自然,這其實是老子的思想。也是自然規律不可變,變則成災。
圍棋其實是最復雜的,雖然規矩很簡單,然而它的千變萬化,卻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大的堪比一個宇宙的數字。
如果棋盤是一維空間,是方的,那么棋子的走動,是圓的,那走動卻可以多重的多維空間一樣,可以在無窮的變化里看到。
今天柯潔又和阿爾法下了,輸了一局,去年韓國九段高手李世石,是四比一,失敗而終。這一次是輸了四分之一子。人和人工智能的比較,很多時候,科學家往往有對人類未來的擔憂。
智能機器,作為工具,被人類棋手“喂招”不斷進化后,它也能“反哺”人類,棋手使用圍棋開展人機協同,它為人類棋手“蓄力”,可能成為1+1>2的進化。隨著數據量的高速增長,智能化的機器,可以分析,總結、自我學習,自我進化。人,不斷的可以通過善用它或者人機協作,開啟智慧的大門,會改變現在以及未來一切,甚至會出現“反噬”,那才是最可怕的。
不過做為中國的古老的文化技能之一的圍棋,就是因為深奧,也具備某些人事,或者是社會,或者是宇宙思維模式的深度和規則。卻帶給世界的未來充滿了一些未知數。
圍棋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在《棋經》上的篇局就說的很通透。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這里其實就是易經演化而來的,一是整體,又是全部,也可以說整個宇宙,或者是山海經里說的‘混沌’。那再演化到一陰一陽,是孔子提出來的。一周一圓為三百六十,相當于現在剛好一圈的度數。多出的就是變化的起點,也是結束點。
分黑白,法陰陽。分四象,格格角落是九十路,局盤線條是格局,也是暗線,就是下棋落子沒有固定,又是明線,下棋落子是在線條里走的。
如果是空間的交叉去看,是固定的,如果棋子的空間變化去看,是無窮的,那么這也就是方圓之內,皆是一統了。
這是總則來看了。
下棋講究勢,是一種兵家最為尚上的理論,如果《孫子兵法》上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勢’。圍棋作為古老的博弈技術,卻完全符合兵家之理論。論得失,論虛實,論權與,論合戰,論自知,論度情,論審局,論斜正,論先后,論洞微……無一不是孫子兵法的精髓之要領。
圍棋也講究神意的,《棋經》分九品,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今不復云。如果神意的東西,也許在佛經上所以說的一念一須彌山,也好像莊子所說的,鯤鵬萬里,知幾千里也。這也就是人工智能沒有的東西。人的大腦皮層,一定就是一個宇宙體,思維的模式,也一定是有深邃的思維。
今天開局來看,柯潔就取自三三開局,而三生萬物,是老子道德經里,這變化無常的東西,會令人驚奇不已。可相傳的天才,可以天道問機。也許吳清源就是天縱英才吧!他開創了現代圍棋的潮流。當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當一位高段棋友曾經很疑惑,說吳清源平時有些時候,完全可以看到他棋藝的高度,卻往往事與愿違,都是敗了。吳清源大師卻往往能夠勝者,他是每比賽,必然讀一遍《道德經》,然后他回意是說,是‘空無’,這也許就是圍棋的道了。
在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最傳奇的是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于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可惜不會和現在的阿爾法一比高下了,否則又是多么壯觀的事呀!
王左丁酉五月二十三日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