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是一個具有強烈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情結的人,他認為他的工程師們是藝術家,他們在創造一件前所未有的藝術品(masterpiece )并且不停的告訴他們,讓他們堅信就是如此。喬布斯更加關注個人,他只在意更好的計算機能夠如何釋放人類的潛能。(He thrilled only to the concept of how a dramatically better computer could unlock even more potential for it users.) 他只會為革命性的產品而興奮,對于改進型的產品毫無興趣。從結果來看,喬布斯所有成功的產品都是以個人為導向的,Apple II,iMac,iPod,iPhone,iPad,無一不是面向個人消費者的。而他面向企業級消費者的產品都失敗了,Apple III,Lisa,Macintosh,NeXT Cube。因為他想把對個人消費者有意義,但是企業消費者毫不在意的美觀、易用、簡潔等等他在意的特性強加在企業級的產品上,并為此增加了大量的成本。但是卻忽略了企業消費者在意的特性,穩定而強勁的性能,合理的價格,投資回報比,兼容性。
而蓋茨從來都不是一個浪漫的人。他對革命性創造毫無癡迷。他只需要一輛能夠在正常的道路上跑的汽車,他只需要站在正確的賽道上就好。(“All I want is a car that will run on the current streets," he explain."I'm on the revolutionary path.)蓋茨對個人電腦的判斷是,電腦行業建立在兩個技術基礎之上,衛星處理器以及操作系統。他只需要建立操作系統的標準,并且不斷擴張,建立微軟操作系統的壟斷地位即可。事實上,微軟和Intel也基于蓋茨的這個基本判斷,統治了世界二十余年。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兩個巨頭突然就掉隊了,微軟從來都沒能在個人消費電子產品上有什么建樹。諷刺的是,也因為蓋茨對個人產品的毫不在意,讓喬布斯后來的競爭中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機會。(Bill was about to take the personality right out of personal computing. Ironically, in so doing, he would leave an opening for Steve to fill-- eventually.)
喬布斯和蓋茨的基因和產品價值觀上的本質性區別,奠定了他們后來的發展道路。因為對于個人產品的關注,喬布斯抓住了面向Geek的第一波個人電腦的機會,但是在后來的企業級個人電腦市場的競爭中落了下峰。而蓋茨,敏感的意識到了軟件在個人電腦行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他巧妙的通過抱大腿,跟隨IBM PC市場占有率的擴大建立了操作系統標準。也因為當初機智的選擇沒有和IBM簽署排他授權協議,在個人電腦市場飛速擴大的時候能夠甩開IBM,攜手Intel稱為行業的基礎設施。不過也因為在企業級市場的成功,讓蓋茨忽視了個人消費市場的崛起。讓喬布斯和蘋果在后來個人消費市場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崛起,通過一系列革命性的產品成為了時代的霸主。
回頭再來看看過去發生的一切,其實原因早已寫在了創始人的基因里,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他們先后釋放出了自己的潛能。
---讀《Becoming Steve Jobs》Chapter 6 "Bill Gates Pays A Visit" ,喬布斯與蓋茨一同接受Fortune雜志采訪段落有感(他們一生中僅有的兩次同臺接受采訪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