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9日 星期三 天氣晴
8月9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7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巴納姆效應”。
在開始正式講理論內容之前,韓大爺先給大家來算個命:
收聽本段音頻的朋友,我猜你:
“你是個偶爾會有孤獨感的人,并且總希望這世界上有個人能懂你,理解你”
“你有時候其實挺活潑的,尤其在熟人面前,但只有你知道,你其實并非如此,你其實滿內向的,有自己心里的小小世界”
“嗯……你是個比較重情義的人,但同樣有自己鮮明的原則和底線”
“你常常替他人著想,外表大大咧咧,其實心里挺敏感,關注著他人的一舉一動和反應”
“你仿佛不止有一個人格在身體里,兇狠時很兇狠,溫柔時又很溫柔,看起來獨立堅強吧,其實內心里,還是蠻希望有個人陪伴的。”
如果我猜中了哪一點,你也許會特別好奇:天啊,太準了太準了,這就是我啊!可咱們素未蒙面,甚至話都沒說過,你是怎么把我看的這么透的?
其實,我一丁點都不了解你,之所以您聽我說完之后產生了這種美好的錯覺,僅僅是因為我們今天的小理論,叫做“巴納姆效應。”
理論內容: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樂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于該理論相關的兩個有趣實驗:
心理學家弗拉于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并根據測驗結果分析。
測驗結束后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人格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在評分之后才揭曉,弗拉是從星座與人格關系的描述中搜集出這些內容。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于任何人,這些語句后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在巴納姆效應測試的另一個研究當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后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在之后,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相對于那一份真實的,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于“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墻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生活化案例應用:蔣方舟的“你最孤獨”大法……
今日電影推薦:《致命魔術》
IMDB評分8.5豆瓣評分8.8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代表作:追隨、記憶碎片、蝙蝠俠系列、盜夢空間、星際穿越)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會貫通的百年難遇的鬼才。
類型:懸疑、驚悚(內心)、科幻、反轉、燒腦、劇情、人性。
關鍵理念:眼見未必為實。
一對魔術鬼才“相愛相殺”的往事……
8月9日讀書心得:
《中國人的國民性》:
林語堂的“幽默”特色在這篇文中有了鮮明展現,幽默不是媚俗也非搞笑,而是玩味,在玩味的背后讓你有所思。
第一部分:“老”“大”帝國的分析
“老”的玩味:(1)歷史悠久VS渾渾噩噩 (2)保全之道VS臉皮夠厚
“大”的玩味:不知具體,稱之為大。不明所以,不明覺厲。
(此部分未下絕對之論斷,通過這種玩味,通過這種拉近給你看,讓我們于狂熱中稍有停頓,敗一敗興,潑一潑冷水,多一點思考,多一分理智。)
“拉近”敘說的手法是作家的一個慣用武器,很多時候,拉近了,力量一下子就出來了。
第二部分:
(1) 五千年的文明,在生理上給人的腐化(注意此處是幽默,要說從科學上講臉變沒變型,就沒勁了。)主要側重心態:圓滑、好忍。
(2) 文明能延續至今日,從另一個角度說,也依仗“外族”輸送新鮮血液(注意,此處是有目的的,為了給老大帝國的姿態潑潑水,不可用民族和地域情結去批判,否則就白瞎了)
第三部分:
“國民性中,好的暫且不談,說幾點可令人清醒振作的壞的”——壞非天生,有歷史文化淵源
弱點(1):忍耐性——忍辱含垢
弱點表現舉例:誤把忍辱當寬容
弱點來源:含忍的家庭制度而來
弱點(2):散漫性——不能團結
弱點表現舉例:相輕相殺
弱點來源:人權沒有保障(此處不要理解狹隘,人權是個廣泛概念)
弱點(3):老猾性——老猾奸詐(和老奸巨猾稍有不同,更加側重過于圓滑與明哲保身)
弱點表現:縮頭自保
弱點來源:道家思想(注意:老猾性來自于到家思想,不等于作者批判和否定道家思想,就像我說一只蟲子從蘋果里長出來,不等于我否定蘋果一樣。)
最終的解決建議比時人想得開闊想得遠,不止于批判個人,看到了個人與環境的有機聯動與相互作用,沒有一刀切,很好。
《中國人之聰明》——題目就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
此篇相當于《中國人的國民性》里,關于老猾性的續篇,和延伸。
原文文本太繞,我們此處將文本精神做個闡釋:
中國人不是不聰明,而是聰明過頭了。
中國人把聰明勁兒都放在讓自己舒坦,自圓其說,保證邏輯自洽,防止自我心理認知失衡,自欺欺人,保證自己脆弱的自尊和自我不被傷害,以及接納現狀上了,聰明過勁了。
阿Q精神,反智主義,以及一些樸素的避世思想,“想多了累”之說,是笨嗎?不,是過分聰明了。
中國人一點也不糊涂,卻喜歡揣著明白裝糊涂,因為啊……這樣不累。因為啊……這樣不用動腦子,受著就行了。
講故事舉例:猶太人擰鋼筋與中國人擰鋼筋,猶太人追姑娘與中國人追姑娘……
《論惡性讀書》:
焚琴煮鶴——惡性吃金魚
引出惡性讀書:沒有鑒識出其本應有的價值所在。
惡性讀書起因:惡性考試。
首先肯定在某些領域考試確有其科學性(寫作手法上的打消讀者顧慮),接下來指出:“但光為了考試而讀書,便成了惡性讀書。”
“煮鶴藝術”的幽默手法,更顯犀利。
接下來,把惡性讀書用“拉近”的手法擺在我們面前,讓你張大眼睛看。
什么叫惡性讀書?
凡惡性讀書、惡性考試、惡性出題、惡性教學,必有兩大前提(注意,用了反語,起諷刺作用)
第一大前提:惡去聲,(此處是在諷刺和挖苦那些煮鶴專家們的愚蠢假設,即:)凡學生必定惡讀書、沒有學生好讀書、學生必定是恨書本、不強迫不讀、不考試不讀、不監督不讀——由此愚蠢的前提假設,帶出來煮鶴專家們的愚蠢做法:——嚴陣以待、故意非難、提防徇私舞弊,等等。
接下來一連串的反語諷刺十分痛快:有時我覺得緝私與走私旗鼓相當……非常令人滿意的。
第二大前提:天下的書都是惡處(入聲),好書也可以尋出惡來。此處是在諷刺和挖苦那些煮鶴專家們的愚蠢假設,即:哪怕是杰作,也有惡劣無聊,無關緊要處,只要咱們把那些無關緊要處找到,就可做考試的題目。
于是就有了考《清明上河圖》人物個數的荒誕例子。抽象的鑒賞能力考不來,但死記硬背的無關緊要信息倒是很方便用作考試題目,考倒了學生,老師就勝利了……
“世上的學問就如一片《清明上河圖》,可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能找出其無關緊要處,考問學生,教師的責任就完了。”
《考試分數不可靠》:
(1) 不否認考試的必要,但更提倡比較能夠全面考察到能力的論文(不是我們現在的套路論文)對傳統考試方式(看同樣的幾頁書,做一套卷子,看一些強記的東西誰錯的少)的批判。
(2) 真正的考試分數最好不是定死的,而是比較的。
(3) “看人而定”的新鮮考法
(4) 以《考試之考試》為例,指出這種傳統打分的荒謬與不科學。
最終重提現此制度下,考試不能避免。但仍然倡導:打破分數迷信。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7天,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生命有何意義呢?活在世間,若能少看到一些苦難,并且能夠盡一些力,想辦法減少別人的苦難,也許就是一種更深刻的人生意義吧。
所以要中國人民變散慢為團結,化消極為積極,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態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態度,非幾句空言所能濟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會環境,就是給中國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圍之內,可以各開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掃雪,并且管霜。換句話說,要中國人不象一盤散沙,根本要著,在給與憲法人權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這一點道理,真正參悟這人權保障與我們處世態度互相關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