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變。
D009,2017年8月9日? ? ? ? 第二周? ? ? ? 林語堂 周
一、今日小理論:
巴納姆效應:
理論內(nèi)容: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樂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xiàn)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jù)。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占據(jù)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于“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墻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xiàn)自己獨特的個性。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fā)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二、今日電影
推薦:《致命魔術》IMDB評分8.5豆瓣評分8.8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代表作:追隨、記憶碎片、蝙蝠俠系列、盜夢空間、星際穿越)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會貫通的百年難遇的鬼才。
類型:懸疑、驚悚(內(nèi)心)、科幻、反轉、燒腦、劇情、人性。
關鍵理念:眼見未必為實。一對魔術鬼才“相愛相殺”的往事……
三、今日好文章
1、《中國人的國民性》
林語堂的“幽默”特色在這篇文中有了鮮明展現(xiàn),幽默不是媚俗也非搞笑,而是玩味,在玩味的背后讓你有所思。
2、《中國人之聰明》——題目就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
此篇相當于《中國人的國民性》里,關于老猾性的續(xù)篇,和延伸。
文本精神闡釋:中國人不是不聰明,而是聰明過頭了。
中國人把聰明勁兒都放在讓自己舒坦,自圓其說,保證邏輯自洽,防止自我心理認知失衡,自欺欺人,保證自己脆弱的自尊和自我不被傷害,以及接納現(xiàn)狀上了,聰明過勁了。
阿Q精神,反智主義,以及一些樸素的避世思想,“想多了累”之說,是笨嗎?不,是過分聰明了。
中國人一點也不糊涂,卻喜歡揣著明白裝糊涂,因為啊……這樣不累。因為啊……這樣不用動腦子,受著就行了。
3、《論惡性讀書》:
焚琴煮鶴——惡性吃金魚(用小故事引出主題)
引出惡性讀書:沒有鑒識出其本應有的價值所在。
惡性讀書起因:惡性考試。
首先肯定在某些領域考試確有其科學性(寫作手法上的打消讀者顧慮),接下來指出:“但光為了考試而讀書,便成了惡性讀書。
什么叫惡性讀書?
凡惡性讀書、惡性考試、惡性出題、惡性教學,必有兩大前提(注意,用了反語,起諷刺作用)
第一大前提:惡去聲,(此處是在諷刺和挖苦那些煮鶴專家們的愚蠢假設,即:)凡學生必定惡讀書、沒有學生好讀書、學生必定是恨書本、不強迫不讀、不考試不讀、不監(jiān)督不讀——由此愚蠢的前提假設,帶出來煮鶴專家們的愚蠢做法:——嚴陣以待、故意非難、提防徇私舞弊,等等。
接下來一連串的反語諷刺十分痛快:有時我覺得緝私與走私旗鼓相當……非常令人滿意的。
第二大前提:天下的書都是惡處(入聲),好書也可以尋出惡來。此處是在諷刺和挖苦那些煮鶴專家們的愚蠢假設,即:哪怕是杰作,也有惡劣無聊,無關緊要處,只要咱們把那些無關緊要處找到,就可做考試的題目。
于是就有了考《清明上河圖》人物個數(shù)的荒誕例子。抽象的鑒賞能力考不來,但死記硬背的無關緊要信息倒是很方便用作考試題目,考倒了學生,老師就勝利了……
“世上的學問就如一片《清明上河圖》,可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能找出其無關緊要處,考問學生,教師的責任就完了。”
4、《考試分數(shù)不可靠》:
(1)不否認考試的必要,但更提倡比較能夠全面考察到能力的論文(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套路論文)對傳統(tǒng)考試方式(看同樣的幾頁書,做一套卷子,看一些強記的東西誰錯的少)的批判。
(2)真正的考試分數(shù)最好不是定死的,而是比較的。
(3)“看人而定”的新鮮考法
(4)以《考試之考試》為例,指出這種傳統(tǒng)打分的荒謬與不科學。
最終重提現(xiàn)此制度下,考試不能避免。但仍然倡導:打破分數(shù)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