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和《易經》里講的君子有什么不同?看完你就知道咱們的孩子到底是應該讀哪本經典了。
? ? 育心經典創始人賴國全老師提了一個問題:咱們都讀過《論語》《易經》了,我們看看《論語》里面講的君子,《易經》里面也講的君子,有什么區別?
什么叫師父啊?就這一個問題提出來了,下面什么話也不用說了。這叫受益終身啊!何況后面還天天指導我們,帶著我們早起啊,學習啊!幫助我們,指導我們,帶領我們提供育心經典這個創業的平臺,所以非常的感恩。
? ? 這一比才發現,《論語》中的提出的君子,孔子教他的這些學生,都是孔子年輕的時候,像子路、子貢,那時候收的學生,就像我們剛開始創業,剛一開始幫助我們的人,不一定本事有多大,層面不一定有多高。
但隨著你教學實踐越來越長,社會層面的不斷增長,你的眼界都在不斷的變化,學問也在增長。
所以孔子講:十五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自己也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一個人在晚年真正地通達了,再去著書立說,和那時年輕時說的話,不能比啊,他自己都不滿意。
后人把它整理筆記出書,他自己又進步了。否定之否定,玄之又玄,自己就提升了。
才發現,那時候孔夫子的教學,他的學生,君子指的是能孝敬父母就可以了。基本上沒跳出孝道,忠君,就在忠孝這個層面上,人道上探討。而關于地道、天道幾乎只字未提。
? ? 可你再看《易經》里打開,“易以道陰陽”,“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一起步就講生死大事,一起步就講生命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這說明孔夫子這門學問是有的,有專門的教科書,講天道、地道、人道,都在這個易經里面。
孔子自己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是,直接讀經!要學就學最根本最重要的《易經》,把不重要的學半天,這不是浪費時間!
? 所以看易經里的大人、君子,他是通天達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學了易經的人,他就能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由此我們明白,只有讀《易經》才能成就真正的大人君子。
讓孩子從小熟讀《易經》接受《易經》的大智慧熏陶,孩子就能成長得頂天立地。
有人說,孩子讀易能懂嗎?
這個好比做咸菜,把大蘿卜放到鹽里,過一段時間發現,誒,蘿卜里面竟然有鹽了,也是咸的,鹽怎么進去的,不知道!
讀經也是如此,我們天天泡在經典的智慧里,孩子好比蘿卜,經典好比是鹽,不知不覺,孩子就被經典的大智慧滲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