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寧向東060-搭便車

1-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分析了團隊合作的機制。他的整個理論體系,是從“搭便車”這個概念奠基的。搭便車,就是在集體行動的過程中,總會有人偷懶,團隊的規模越大,偷懶的人越多。不出力卻獲得勞動成果的現象,被稱為“搭便車”。在團隊合作和集體行動的時候,搭便車的情況比比皆是。

奧爾森認為,除非存在著強制或者其他的手段,當人數越多的時候,每個尋求自我利益的人越不愿意采取行動去追求共同利益,或者團體利益。

2-當一個團隊遇到問題的時候,壓力是由所有人共同分擔的,團隊的成員越多,每個人承擔的壓力就相應越少。所以,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大家都會逐漸減少所投入的力量,試圖讓別人分擔得更多一些,最后這個團隊的產出水平就會下降。

如果沒有特殊的機制,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愿意出力了。

3-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在團隊搭建和團隊建設中格外注意搭便車問題。領導者需要對搭便車情況的性質,首先作出判斷,以便作出相應安排。

搭便車這個問題目前來看,只能控制,無法徹底根除。要盡可能地減小評估范圍,盡可能建立起一個團隊成員個人努力、業績和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搭配好團隊業績和個人業績的比重。

評估時要強調評分講依據;主觀評價在報酬中所占的比重不宜過大。如果確實沒有客觀的業績指標,也要把這個部分的比例放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分--------------割---------------線---------------

團隊“搭便車”現象,在中國的經典說法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擔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在個人努力與團隊付出方面,因為人員的惰性和團隊內成員各自目標設置和付出標準設置的困難,每個人都傾向于少付出,吃大灶但平分收益。而這種心理,就容易造成1+1<2,團隊成員越多,“搭便車”現象就越嚴重。這個難題的問題,根源就在于團隊組建的特點。團隊組建的初衷是寄希望于團隊成員產生化學反應的。不能僅僅做到1+1=2這樣物理的堆砌,需要的是團隊成員互相融合,在集體協作中完成績效的提升。它對單個成員的績效提升要求不是簡單的線性方式,是希望每個成員的線性提升經過化學反應的催化,能夠成一種加速上升的曲線。而化學反應愈充分,成員間的合作滲透程度愈高,就會導致在績效產出時,對每個團隊成員的付出水平評估的愈發困難。正因如此,有意、無意的搭便車現象就產生了。

寧老師說,搭便車現象不可避免,只可盡量控制。我的觀點是,在團隊發展中,要時刻進行著團隊成員的動態評估,對團隊成員的準入要有一定的標準。在此基礎上,用利益共同體或事業共同體的愿景進行團隊成員的激勵,最終還是需要落腳到每個團隊成員自身內在動力的激發上面,也就是說,團隊成員要有起碼的“志同道合”的自覺,成員數量過多、成員成分太雜、或是思想太不統一,就弱化了一群人組建“團隊”的初衷。這樣的團隊,會慢慢變成“群體”,最終將走向解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課程內容 1、集體行動的困境 搭便車,就是在集體行動中,總會有人偷懶。團隊規模越大偷懶的人越多。 要區分因能力不及...
    viphhs閱讀 1,503評論 0 1
  • 李白也不想這么“端”著啊 文/楊戈(詩詞鋪子楊掌柜) 《峨眉山月歌》 - 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
    詩詞鋪子楊掌柜閱讀 439評論 4 9
  • 明里: 一切都還好嗎? 我們有多久沒見了?也快十一個月了吧!櫪木中學的生活怎么樣?是不是還會在體育課的時候躲進圖書...
    月刊少年喵帕斯閱讀 1,685評論 0 2
  • 天國里不用穿制服 你就是世界的最后一張底片 一個女人以藝術的形式到來 卻像她的前半生鞠躬道歉 螞蟻和太陽賽跑 最后...
    汐的島閱讀 176評論 7 2
  • 鄉村的小路,走起來悠長又平坦,沒有城市的車水馬龍,沒有喧鬧的街市,再樸實不過,家鄉沒有古香古色,沒有民族韻味,沒有...
    九久596閱讀 17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