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無聲告白》扉頁的開篇即以此開頭,所以開始我以為是一部懸疑類小說,瞬間勾起了我強烈的興趣。
在這種探究心態的驅使下,我花了將近一個禮拜就看完了一整本故事。(而通常情況下,我看一本書需要一個月)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慢慢發現,《無聲告白》這部作品并不是懸疑類故事,它探索的是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的種種不幸和慶幸。
書本介紹:作者:伍綺詩(Celeste Ng),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于各類文學期刊雜志。
《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致,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
作者以一個家庭幾代人的故事,以每個人都是主角的闡述角度,講述了我們蕓蕓大眾的終極人生追求: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為了了解這本書,首先需要了解相關人物的關系,即家譜。
故事主線以第三代人二女兒莉迪亞的死亡為線索,展開描述了一家幾代人的愛恨糾葛。看似女主角是媽媽瑪麗琳,其實每個人都是主角。
瑪麗琳,純正的美國人,天生桀驁不馴,天賦異稟,追求個性。她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無奈當時的美國(故事發生的年代為美國50~70年代)女性還沒有太多空間和地位,女性醫生就更少。大多數女性都以嫁個好男人然后相夫教子作為畢生理想,包括她自己的母親。
瑪麗琳的母親早早離婚,也把被拋棄的理由歸結在自己還不夠賢惠,所以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挽留男人的胃和心,就連逝世后最珍貴的遺留之物也是一本菜譜。她對瑪麗琳的各種奇思異想也是打擊多于鼓勵,口頭禪就是:我送你上大學,是為了你能找個更好的男人。
然而,瑪麗琳明顯不是這么想的。大三那年,上課期間遇到了課堂上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在瑪麗琳的眼里,這個華裔男子是如此的不同,完全滿足了她對生活所有的期待和幻想:我要跟別人不一樣。于是,瑪麗琳很快墜入愛河,撇開了母親所有的告誡,奉子成婚,放棄了學業,導致跟母親形同陌路。
而華裔教授詹姆斯呢?
他從一開始就對自己的身份沒有認同感,終其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大眾社會。由于從小受盡了父母在美國夾縫求生存的卑微,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敏感而自卑。他甚至不敢在家里講中文,不敢讓人發現自己是中國人。所以對于瑪麗琳熱情的追求,他受寵若驚,很快也淪陷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我終于可以成為一名普通的美國人了。
他們結婚生子后,毫無意外的,瑪麗琳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和夢想。但是對于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平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
而對此一切,詹姆斯似乎一無所知,雖然深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勤懇的做著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有車有房。但是,他只是想盡可能歸于美國大眾:有個漂亮的美國妻子,過著和其他美國人一樣的生活。并時時安慰妻子安于現狀,做好賢妻良母的角色。
終于,有一天,當瑪麗琳的母親去世,她在收拾母親遺物的時候,發現了那本菜譜,恍然如夢,她發現她自己居然變成了母親這樣的人。于是,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另外一個城市租了公寓,并報名了社區大學想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于她的人生軌跡。
逃離3個月后,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并沒有真正妥協。為了避免變得和母親一樣,她開始拒絕做飯,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年僅5歲的二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并把她幻想為天才,要求她熱愛理科,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女醫生。
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
在家里,她是乖乖女,每天都是母親數理化的各種強化培訓,以及父親融入大眾的各種討巧社交,她在家里沉悶無法呼吸。
在學校,她盡力在父母面前假裝自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假裝每天給同學打電話聊天,讓父母誤以為她開朗熱情受人矚目,而實際上她是孤獨不合群的孩子,沒有朋友,沒有樂趣。
哥哥內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得知哥哥要去哈弗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時,剛過16歲生日的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斷自己,在哥哥經常玩耍的河里投河自盡。
女兒自殺后,妻子瑪麗琳無法相信這么優秀的孩子怎么會自殺,所以一直想查明真相,不依不饒;丈夫詹姆斯卻想息事寧人,早些平息。
兩人的認知錯位危機終于在女兒的自殺事件后爆發。詹姆斯被瑪麗琳言語攻擊,潰敗無助,絕望之余與自己的助教發生了婚外情。
這個故事里,莉迪亞是最無辜的。
然而,其他人也都極其無辜。
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瑪麗琳也無法了解丈夫內心真正的恐懼。長子內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
莉迪亞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這樣死了。
他們一家人最大的問題是從來沒有嘗試相互溝通或袒露心聲。每個人都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壓抑著自己。沒有人告白,沒有人反抗,甚至是瑪麗琳自己,被夢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棄家庭,也沒有試圖跟詹姆斯透露心跡。
有些問題并不是無法解決,經過誠懇的溝通和商討,也許會有柳暗花明的途徑。
是女兒無聲的抗議和死亡喚醒了他們的思索和醒悟,悲劇已然發生,但是生活還需要繼續。瑪麗琳無法成為醫生,詹姆斯從狂亂中恢復了理智重新回歸家庭。小女兒漢娜終于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和擁抱,內斯如愿去哈佛讀大學。一切似乎都恢復了平靜。
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為什么叫《無聲告白》的原因。它雖然敘述的是美國70年代的家庭故事,但是和我們現今的中國家庭是如此的相似,產生共鳴。
家庭本來是幸福的港灣,但是有時候竟然變成了愛的牢籠。而且這個牢籠沒有窗戶,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我之前的文章:明明相愛,為何要捅刀子
一切悲劇都可以從兒時算起,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從兒時的原生家庭就埋下了伏筆。
每個人心里都住著童年時期的“內在小孩”,我們要學會和這個“內在小孩”和解。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家人,包括我們的伴侶、孩子,或父母,誰也不應該成為別人眼中幻想的樣子。
也許你會說,為自己而活,何其之難?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雖然95%范圍來看,是無奈的,但是,我只希望在那5%的人生里面,你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