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的人已經明白并得到解脫,而活著的人花了很長時間才想通,那些我沒能告訴你的,那些你誤會了我的,因為不想讓你失望,為了讓你開心,為了明天你依然愿意陪伴,我選擇承擔那些不屬于我的負擔,在我決定卸下這一切的時候,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體諒,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修行,那些你想得而得不到的對我來說其實無關緊要,我關心在意的僅僅是明天你能否繼續在我身邊陪我成長跟我聊天全心全意關注我愛護我,哪怕我不能成為你的驕傲,也依然能擁有你對我無條件的愛和承諾。
——引自豆瓣
每次自己看完一本書,總會去豆瓣上看看書評,一個是因為自己的文筆還沒有那么好,寫不出自己滿意的文字,另外一個就是希望通過一些其他的書評看到自己沒想到的觀點,我想,這應該會是以后自己建立讀書會的主要原因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不同的意見持包容及理解的態度。
不過,這次看到豆瓣上的評論,主要分為兩部分的人,一部分人會覺得,這本書沒什么,至少在中國教育下是正常的,另一部分會覺得,這是一部談人生的書,不僅僅是追究前因后果,基于自己現在的生活態度,我想我會是屬于后者吧。
一心希望融入集體的爸爸,一心希望跟跟別人不一樣的媽媽,然后,他們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于是結婚了。這個家庭里的三個孩子,是三個不一樣的個體獨立存在。莉迪亞,為了媽媽開心,為了媽媽能一直留在自己身邊,她扮演了自己最擅長的角色,乖乖女,當她明白,這不是她想要的,她只是一個演員,她想要找到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悲劇就結尾了。她的哥哥,一個跟她完全不一樣的人,擁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他不知道自己是她妹妹的所有的期待,當他這束唯一的光消失的時候,他卻不知道自己曾經照亮一個什么樣的人生。漢娜,最渺小的存在,卻清楚的看著這場戲里的每個人。
最近在讀李欣頻老師的書,我們應該如何開挖自己生命的穴脈,就是做自己。大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不要成為別人希望你成為的人。現在的人人人都在談自由,以為不用上班,不用看人臉色就是自由,其實自由,就是在你需要說“是”的時候,能夠說“是”,在你需要說“不”的時候,能夠說“不”。我們要知道自己想走的路,然后在這條路上不斷打開自己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們要去自發的去嘗試,試一試,方向就出來了。不要說“我爸媽希望我怎么樣”“我誰誰誰希望我怎么樣”那你自己呢,你自己希望自己什么樣的。李欣頻老師提出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在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那就是自我教育。當你是自己的老師的時候,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樣的,那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的孩子,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親。
所以,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just do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