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這個名字想必眾位吃貨都不陌生。但如果問你米其林輪胎與《米其林指南》有啥關系?憑啥米其林能給全世界餐館打分?吃一頓米其林得花多少錢?中國到底有沒有米其林餐廳?……你能答上來嗎?
嗯,答不上來就對了。今天夢廠就來話說一下米其林的前世今生。有什么問題,看這兒就對啦!
|米其林,到底是賣輪胎的,還是評餐館的?|
法國的米其林公司最早的確是賣輪胎的,評餐館也是為了提高輪胎的銷售量:在1900年巴黎世博會期間,米其林大力推廣一種新型生活模式“汽車旅行”,還將地圖、餐館、加油站、旅館、修車廠等各種與汽車旅行相關的信息收集成冊,免費提供給顧客,以鼓勵出行——照著《米其林指南》出門逛吃逛吃,逛得多了,輪胎就消耗多了不是?夢廠得說,這招曲線培養回頭客的手段,真是太雞賊惹……
然而商家奸詐,消費者也不傻,早期的指南內容太龐雜,久了就淪為雞肋的廣告宣傳冊了。米其林不得不再發大招,將內容精簡分化:綠色封面的版本主要集結地圖、旅館、加油站等旅行實用信息,而紅色封面的則旨在發掘高品質美食餐館,還在1931年正式確定了“米其林三星分級評選”這一具有歷史意義和權威性的餐館評級標準。此后,一年一評的《米其林紅色指南》便成了歐美餐飲界的金科玉律。
|說米其林是金科玉律,憑啥?|
這個問題夢廠也納悶過,哪家館子好吃,不該是食客說了算嗎?怎么米其林就有資格一錘定音呢?來,跟夢廠一起了解一下米其林評星的制度和過程,你就懂了~
《米其林紅色指南》將餐館按烹飪水準分為三個星級:
一星級 ★
A very good restaurant in its category
(在同類當中十分出眾的好餐館)
二星級 ★★
Excellent cooking, worth a detour
(廚師手藝高超,值得繞道前往)
三星級 ★★★
Exceptional cuisine, worth a special journey
(菜品精美絕倫,值得專程前往)
特別說明:米其林是面向大眾(特別是旅客)的用餐指引,所以使用了“順路”、“繞路”、“專程前往”作為一星、二星、三星的分檔關鍵詞。
這種標準乍看很虛,然而卻是經過一群極為專業又嚴謹的評審反復評測的結果。米其林的“美食密探”個個背景傲人,烹飪、飲食營養、餐飲管理專業的學位至少占一樣,有相關從業經驗者優先。這還只是基本,待通過各種專業測試之后,他們還會被送到法國米其林總部接受長達3-6個月的特殊培訓,最終合格者,才算具備能力和資質,去評鑒一家餐館的菜品質量和服務水準。
對評審分外嚴格的甄選,保證了《米其林紅色指南》的專業度和科學性,而要求評審“時刻保持隱匿”,則維護了米其林評級的客觀與公正。這條要求看著簡單,其實很坑爹,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評審的演技、耐性和自覺。
以上種種看似下館子實則無間道的行為,每人每年都得來那么200多次,因為米其林規定,想要保住星級的餐館至少要被續評2-3次,而有望升星或者撤星的餐館,更需要4-8次的反復考察確認。然而分布全世界的米其林星級餐館少說也有500家,評審卻不足100人,所以他們一個月里倒有仨星期生活在飛機上,就為了趕去餐館打分……
|米其林星級餐館終極五問|
▼問題1:米其林餐館真的都那么好吃?怎么總覺得去米其林餐館,吃的是環境,而不是菜呢?
好吃不好吃這個問題,得看個人口味,沒有定論。但如果說米其林餐館重環境而不重菜品質量,那就是在冤枉米其林評審了。按照米其林前總經理Jean-Luc Naret在公開采訪中所澄清的:《米其林紅色指南》白紙黑字地指出,餐館的裝潢和服務的確也會受到評價,其舒適度以“刀叉”符號作為標記,而星級的評選,只針對食物,二者并不互相影響。
▼問題2:既然好吃不好吃見仁見智,那怎么確定米其林評審不是靠個人口味來做評判的?
首先,剛才夢廠介紹過,米其林選拔出來的評審都有著過硬的專業背景和鑒賞能力,他們的味蕾的確比一般食客更為敏銳。其次,對食物好壞的定義,米其林也制定了一套細致而科學的計量標準:不論餐廳風格如何,供應哪個國家菜式,食材質量和新鮮與否、廚師的烹飪水平與調味技藝、菜品的融合與創新程度、出菜水準的穩定性,都是雷打不動的考察重點。
▼問題3:米其林餐館感覺都是吃不飽的西餐啊,花幾千塊吃一頓三分飽,不值吧?
米其林餐館確實很多主營法餐,但是法餐也確實只是“感覺”,而非真的吃不飽,畢竟上的可是全套頭盤、主菜、甜品,共計7-9道菜呢。何況,法餐只是西餐的一種,米其林的評選范圍也早已不局限在西餐,照夢廠搜羅到的各種饕客評價來看,從米其林餐館里扶著墻出來雖不常見,但是吃個肚兒圓還是不難的。再者,真的不是所有米其林星級餐館都得花費巨大,再高檔的都有便宜套餐,平價小館也是夠美味就能摘星。
▼問題4:既然什么國家的餐館都評,那怎么中國好像沒什么米其林餐廳呢?是米其林瞧不上中餐嗎?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層面來答:
以國界來說,不管是大陸還是港澳臺,中國都有所謂的“米其林”餐廳。大陸米其林多是由海外米其林星級餐館的主廚空降當地掌勺,餐廳本身并未參與評級,因為《米其林紅色指南》只針對香港和澳門出版,并沒有對中國內陸的餐廳做出評級。
以菜式來說,開辦在中國境內的米其林星級西餐或日料館不少,中餐館摘得米其林之星的也有,不過只集中在港澳。
會有這樣的分化,是因為中餐的烹飪理念,以及東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都大相徑庭。用西餐的標準來評價中餐,很難做到客觀、全面和準確。所以不是米其林排斥中餐哦,人家對任何美食都懷有敬意,只是暫時沒能設定求同存異的評價體系罷了。
▼問題5:我想去米其林星級餐廳體驗一把正宗西餐,但聽說大多一座難求,我又不太知道西餐禮儀,求攻略!
第一步:預訂(Reservation)
通常米其林三星要提前2-3個月預訂,二星提前一到一個半月預訂,一星則是提前幾天就能訂到。算好等位時間,進入餐廳官網,在線、電話或者郵件都可以預訂。在用餐前兩天內,餐廳會打電話跟你確認預訂信息,并詢問你的飲食習慣和特殊要求。當你回答完后,預訂就正式生效了。如果臨時有事,也可以打電話取消。
第二步:檢查著裝要求(Dress Code)
預訂成功后,餐館會發給你一封郵件,寫明用餐時間和具體的著裝標準。大部分米其林星級餐廳,都不允許穿運動裝入席。
第三步:就餐
抵達餐廳:宜早不宜晚,遲到最好不要超過25分鐘,否則可能會被默認取消座位。
點餐:一般西餐廳會有兩套菜單,一套Tasting Menu,即主廚搭配好的固定菜式,另一套則是自由搭配頭盤、主菜、甜品和酒水。不用擔心不會點菜,侍應生會就你的口味、食材偏好、是否過敏還有主廚的烹飪時間,對你進行詳細詢問,如實回答就好。
用餐:也不用擔心分不清不同用途的刀叉,因為餐廳不會一次性排開所有餐具,而是在上菜時,將這道菜對應的刀叉和酒杯送上。
第四步:結賬及評價
米其林餐廳大多會設有服務費(Service Charge),具體金額因餐廳而定,在結賬時要一并付清。結賬后,你會收到一封郵箱,是餐館請你為它打分和評價,回不回其實是無所謂的。
|世界范圍內吃得起的12家米其林星級餐廳|
No.1香港·添好運點心專門店
一星級 ★
No.2日本東京·割烹中嶋
一星級 ★
No.3美國紐約·Jean Georges
三星級 ★★★
No.4美國紐約·The Spotted Pig
一星級 ★
No.5美國紐約·Laut
一星級 ★
No.6英國馬洛·Hand and Flowers
二星級 ★★
No.7英國倫敦·Yauatcha
一星級 ★
No.8法國巴黎·L’Agape
一星級 ★
No.9意大利科莫·I Tigli a Lago
一星級 ★
No.10西班牙巴塞羅那·Nectari
一星級 ★
No.11德國龍堡·Zum Heidkrug
一星級 ★
No.12匈牙利布達佩斯·Onyx
一星級 ★
|米其林星級中餐館,該是啥樣?|
現在你明白了吧
《米其林指南》,就是一本造福吃貨的餐館評價手冊
因為它的公正和嚴謹,才被歐美餐飲界奉為圣經
只是這部圣經還沒跨過東西飲食文化的代溝
搞得小伙伴們和它始終有點距離
不過夢廠覺得,吃貨不分國界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
客觀全面的中餐版《米其林指南》也會面世
你我心水的家鄉餐館都將榜上有名
這個愿景,想想都讓人流口水呀!
你心目中的米其林星級中餐館
都是什么樣子,符合什么標準呢?
圖文參考:《米其林紅色指南》
維基百科 | 知乎 | 新浪時尚
Pinterest | Tumblr | 谷歌圖片
吃喝夢工廠 編輯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關于夢廠你必須了解的】全名吃喝夢工廠,愛吃愛玩,相信食物是人類與自然最重要的連結,因此用心出品內容,希望分享一個重新認識食物意義的機會,借由這個機會 關照生活以及夢想~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