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鄭伯克段與鄢》有感
《鄭伯克段于鄢》是《左傳》中的名篇。這件事原來在《春秋》中就有記述,不過只有簡單的一句:“夏五月,鄭伯克段與鄢。”在《春秋公羊傳》與《春秋谷梁傳》都只有寥寥一百多字來注釋這一句話。而《左傳》出于《春秋》,而又獨立于春秋,將這句話所包含的故事完整的體現了出來。
作為《左傳》與《世說新語》的第一篇,這篇文章自古以來都是被文人津津樂道的。
首先就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鄭莊公。
有人說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詐。他早就看出共叔段有謀反之心,而且胸有成竹。”身邊的大臣多次勸他,他就這樣回答:“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不義,不暱,厚將崩。”這就是他胸有成竹的表現。最后,他知道共叔段在集結軍隊了,才調兵攻打他,使自己師出有名。
還有些人指責他沒有盡到“為兄教弟”的義務。他看見弟弟的謀反意圖卻放縱他,直到他不可挽回。他若早一點制止他的弟弟的行為,或許共叔段還能在鄭國內做“京城太叔”呢。
《谷梁傳》中寫道,若他以“親親之道”來教化共叔段。這樣做真的會有用嗎。
千百年前那些蓬蓽生輝的大殿之中,離權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間的關系,基本上就是——爭斗。而莊公和段這對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將要奔向這既定的宿命。
如果直接把歷史統統說成“勝利者的歷史”,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反例。他其中包含了許多后人對與前人的看法。這篇文章或許更像是“后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