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專注力啊,想起一個老故事,古時候有個特別厲害的棋手叫奕秋,收了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學生聽講非常專心,總是一心一意的注意講解和分析,而另一個學生常常心不在焉,結果學完了,看看他們究竟怎么樣,結果毫無懸念,心不在焉的學生慘敗給了那個專心致志的學生,沒錯,這就是典型的學霸和學渣的真實寫照,最大的區別在哪兒呢?
很明顯,就是專注力的不同,到底什么是專注力的,是指一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件事物上的能力,專注力越好,學習效率越高,學習成績自然也就越好。除此以外,專注力還會直接影響著孩子控制力的形成,專注力越好,控制力自然也會更強。
細心觀察周圍的學霸就會發現,他們并不見得比我們的孩子更聰明更努力,但是為什么他們學什么都快,學什么都能學好呢,原因在于學霸比別人專注時間更長。
研究表明,高度的專注力是歷年高考狀元們都具備的共同特點,可是很多孩子上了一年級以后,家長都發現,孩子的專注力糟糕極了,比如上課分神,寫作業邊寫邊玩兒,一件事沒干完又去干別的事兒,無法專心聽講,小動作多,怎么辦才好呢?一年級正是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錯過這個時期,培養會困難很多;而專注力的培養更應該從一年級開始,為什么呢?
主要有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習模式開始發生轉化,我們知道6歲以前孩子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我們把這種學習模式稱為發現式學習,他們盡可能的探索周圍的世界沒有太多限制、
而6歲以后發現式學習仍然在繼續,也會達到更高的水平,但是這時候孩子有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可以稱之為掌控式學習,掌控式學習需要更多的可以練習,需要練習到快速高效的自動化程度,比如一年開始學習的漢語拼音的讀寫、加減乘除的計算都是掌控式學習,這兩種模式是大腦的成長機制所決定的。6歲時,大腦需要更多的控制權,這就意味著注意力變得可控,為專注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大腦結構發生變化,從孩子的大腦結構來看,隨著以前的很多神經連接現在會慢慢的消失,就像是一棵樹被修剪了一樣,而刻意練習能讓經常使用的那些神經連接加強,,這時期正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時機,到底該怎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兒童教育學家MS斯特納說,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種專注的習慣,才有可能在日后對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不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擾,也就是說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要從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開始,該怎么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呢?我給你四個小妙招。
第一招:和孩子一起來運動。
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的研究報告表明,每當參加完體育活動,孩子再學習時會更加集中專注力。這些體育活動包括體育課、課間活動,以及放學后的體育運動。
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剛參加完體育活動,學生們在回答問題時會更集中專注力,答案也更準確,而且問題越難,答案的準確率越高。同時研究也顯示,剛參加完體育活動的孩子能更好的分配專注力資源,而不容易受到噪音等因素的影響,想讓孩子專注起來不妨試試,每天都讓孩子進行適量的運動,比如做作業,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跳繩,慢跑、追逐的游戲。
第二招,生活和學習都制定計劃,養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
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師傅,你得道前會干什么呀?老和尚回答砍柴擔水做飯,那得道后呢,砍柴擔水做飯,小和尚很疑惑,那怎么算得上得道呢?老和尚回答,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擔水,擔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就是砍柴,擔水就是擔水,做飯就是做飯。老和尚說的就是專注當下一件事情的狀態,有些父母很貪心,總是希望孩子同時完成很多事,這樣反而造成孩子很累很亂。
比如很多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很多父母總忍不住在一旁提醒,腰挺直啊,桌子保持一拳的距離,不要馬虎,認真一點,假設這真是個特別聽話的孩子,他又要時刻提醒自己把背挺直,保持距離,那還能專心寫作業嗎?
只做一件事目標很明顯,孩子自然會以最好的狀態去完成,專注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我們幫助建立規律的生活,你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商量著制定學習和生活計劃,每次只做一件事,完成一項就打勾,定個計劃今天有哪些事要做,看到勾勾越來越多,他也會有成就感。
第三招,保持好的精神狀態。
研究表明大腦中負責與情緒的部位越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專注力,想一想,情緒低落煩躁沮喪的時候,是否還能高效的完成一項復雜的項目策劃書呢?恐怕很難,大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的。
所以幫助孩子保持好的精神狀態,對孩子的專注力會有很大的幫助,研究表明每天記錄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快樂,當然你可以記錄更多,不妨給您的孩子準備一個小筆記本作為她的幸福收集部,養成對生活積極關注的習慣,會讓孩子的精神處在更好的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