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簡書的最后一次更新是在5個月前,而后,停更了。
因為,我將個人一些經歷、情緒梳理完畢后,竟然發現,自己已經無文可寫了。這種尷尬境地不亞于登臺唱戲時忘詞。畢竟當初是抱著十分的熱情與自信開了簡書賬戶的,我對自己有些失望。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我也試著去模仿簡書簽約寫手的文字及風格。內心卻糾結萬分,那不是我對文字的本心,不是我對文字的初衷。我想,如果我對文字沒有誠意,文字回報我的定然也是虛假。
我放棄了模仿,剖析自己為什么陷入這樣的境況?
原因有三點:
一是寫作基礎弱。以前的寫作經驗,僅限于對某一類文書的熟悉,對隨筆、散文、小說類的文字沒有涉獵,沒有任何寫作功底。
二是文學修養差。工作后再也沒有認真讀過書,以前學過的詩詞、文章,基本忘掉了,能隨口背上來的古詩不超過3首。
三是人生閱歷單薄。經歷的是是非非,溝溝坎坎,悲傷喜樂能讓寫作更為豐富深刻,帶有個人的質感。而我,按部就班的人生是一條平直的線。
我不想放棄寫作,文字是陪著我一起成長的老閨蜜,每每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都是文字陪著我,我離不開它。
不能放棄,看到差距,就去找對策。
我采取了三個方法。
一、參加“100天寫作小組”,先把寫作基礎扎牢。
恰在此時,“100天寫作小組”招募成員。對我來說,這次寫作小組的成員招募,不亞于一場及時雨。
我毫不猶豫報名參加了。
按小組要求,每天要完成1000字的文章。在寫作的前兩天,我還堅持在簡書上更新。到了第三天,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什么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可供我在簡書上更新了,于是放棄,全心投入到100天的寫作當中。
每天,我在寫作小組的論壇上書寫自己,寫生活中的小細節,寫遇到的事情,寫有趣的人,寫自己的感悟與不解……
在寫到第13篇的時候,再次發現自己無文可寫,呆呆坐在電腦旁發愣,干坐著,等風來。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畢竟,不是每天都有該寫的點。寫到60多篇的時候,竟然有種掏空自己的感覺,以至于不得不兩天寫一篇。 即使這樣,我還是堅持寫,不管寫的好與壞,畢竟,我參加寫作小組的目的就是為了打好基礎。
在小組里寫文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家都是在練習寫作,沒有人在乎你寫的好不好,關鍵在于你今天寫了嗎?大家都是練習生,每天寫好之后,組員們會互相閱讀,在群里交流寫作感想,文章讀后感,鼓勵彼此堅持寫下去。
通過交流與閱讀,組員寫作內容、寫作方式的多樣性,擴寬了我的寫作思路;組員對人生樸素真實的感悟,也讓我收獲頗多;閱讀文筆好的組員寫的文章,能更真切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反復的寫作練習中,我開始注重以前從來沒有在意過的句式,架構,語氣,語速等這些因素。
寫作是寫作最好的老師,漸漸地,在14人的寫作小組中,我的文章點擊率、評論數持續走高。
在100天寫作小組快結束的時候,我為了趕上進度(規定時間內完成100篇成員才有資格參加最后的結束聚會),夜以繼日的補寫,竟然靈感迸發,看見一根頭發絲竟能想起一個素材。看來人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時候,靈感會像云朵一樣在你的頭頂聚集。
我在規定的100天時間內,完成了100篇文章。
100天的寫作是不是牢固了寫作基礎我不敢肯定。但我能肯定的是,100天的連續寫作讓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喚醒了我對寫作素材的敏感度,提高了對文章的分析能力,除了“文字”本身之外,開始注重文章的另一種內在。
二、大量閱讀名品名作,提升文學修養。
翻看簡書上的文章,引經據典,歷史人文,大家名作的借鑒無處不在。
只有看過、學過、記住了,才能熟練運用這些,文學的傳承性不容忽視。
我開始注重國學的學習,有目的地背誦古詩詞,重新閱讀《西廂記》《紅樓夢》《菜根譚》《三言兩拍》等經典讀本,豐富國學知識。在閱讀的同時,做了詳細的抄錄筆記,經典的語句做到牢記于心。我希望在以后的寫作當中也能毫不費力地引用經典語句,更好地烘托文章的主題。
未見過河川,就不會知道江山美。看過名品名作才能分辨出文章的優劣,閱讀是寫作最好的準備。
我開始看賈平凹、莫言、周國平、路遙等名人大家的文章。不得不說他們的作品在情感、哲學、人物、人性的刻畫描寫塑造上更具深度與質感,更能讓我過目難忘。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只是,現在寫作大潮洶涌而來,從事寫作的人不計其數,在文字的海洋里,我有些不知所措,分不清哪些是有思想有質量的新銳文字,哪些是濫竽充數的口水作品。
我還經常到各個文學網站去看熱門小說。不能否認當中有很多精品,但大多是有情節有內容沒有文筆的文章,而且在查找小說的過程中要耗費我很多的時間。
我想,能被出版社核準出版的紙質書籍,在各方面應該還是有些保障的。
我在當當上購買了李筱懿、艾小羊、大冰、李尚龍、林特特等人在各類暢銷榜上排名靠前的紙質書籍,這樣就不用再耗費精力在網上一本一本的尋覓好書,還能保證自己的閱讀質量。
5個月來,我先后購買了20多本書,好詞好句抄寫了兩本,好文章抄寫了一本,背誦古詩詞、現代詩10余首。
三、觀看演講、訪談、紀錄片,擴寬視野。
常覺得自己無波無瀾的人生經歷,太過單薄,不足以豐富文章的內涵。
我有計劃地觀看人物訪談、演講、紀錄片,通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物的多樣性,看世事的巧合離奇,擴寬自己的視野,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看后對人物的性格、經歷,事情的發展、轉折,做一些小小的分析,以及當時自己的感想記錄在筆記上,儲存在記憶里,以備不時之需。
5個多月以來,我讀過的書比以前二年讀的還多;記筆記寫的字超過若干年的總和;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視角,我對事情有了更新穎的看法,期間,因為幫朋友寫了一篇文案,意外獲得了一份與文字相關的兼職,這是我在追逐文字過程中附贈的收獲。
我也認識到像我這樣不年輕、沒天賦還在爬行階段的學習者,能寫出一條路的機會很渺茫,可我已經不在乎了那個結果究竟是什么了,“在路上”的歷程更能讓我受益匪淺。
最后用我最喜歡的作家六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人這一生的潛能是無限的,任何一個階段你愿意學習,你去努力,就可以達到你意想不到的成果,前提條件是——你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