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的軌跡,由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塑造。面對選擇,有人果敢,有人猶豫,有人無畏,有人恐懼。
然而,誰也逃不了選擇。選擇滲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中午要不要來一次消食的散步,晚飯后是看積攢已久的熱門電視劇還是惡補眼饞多時的小說。男人面對這些選擇更干脆一些,而女人經常被困在選擇的胡同里,左右為難。
小的選擇有時足以令我們煩惱,當人生大選擇到來時,又該何去何從?
02
里約奧運會,中國隊后那個“不懂球”的胖子劉國梁與他那兩位一冷一熱的愛徒一起火了一把。人們知道,他曾將乒乓球運動員能得的冠軍全得了一遍,有著神乎其神的發球絕技,卻很少有人注意,他當上中國國家乒乓球男隊總教練的年紀比如今的馬龍和張繼科還小一歲。
2002年,劉國梁正值26歲,他完全有能力參加04年的雅典奧運會。然而,他心中卻有一個夢想,想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再一次拿到奧運金牌,再一次讓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時,距離08年北京奧運會還有六年,六年的歲月對一個運動員而言是漫長的。他不能保證自己到了32歲,還能叱詫乒壇,唯一能助他實現這個夢想的方法,就是當上男隊總教練,培養出優秀的徒弟替他實現愿望。
而每一屆奧運會的教練須提前四年選出,如果參加完雅典奧運會再退役,根本來不及,所以劉國梁毅然決然地提前退役。03年他如愿當上國家乒乓球男隊總教練,在08年奧運會上,乒乓球男隊斬獲個人、團體兩塊金牌,風光無限。
對于二十六歲的劉國梁,退役有一定風險,而堅持打下去,沒準還能多得幾枚金牌。然而從長遠看,若沒有當時的舍,就沒有日后的得,若不是當機立斷為夢想退役,也沒有2013年之后一直擔任國家乒乓球隊總教練的殊榮,也不能培養出如此多優秀的人才,將國球的榮耀傳承。
可見,在面對人生重大選擇時,不能單看眼前的利益,要將眼光放得長遠,然后當機立斷。一旦決定好了,便不再懷疑。
03
有一個女孩叫呆呆,曾是一名標準的學霸,為了讀當時最熱門金融專業,勇敢拒絕保送清華的資格,靠自己的實力考上復旦。畢業后進入知名會計事務所,兢兢業業度過三年忙碌又中規中矩的人生,自己買房買車,實現最基本的物質積累。
這時的她,好像什么都有了,好像什么也沒有,審視自己的人生,發現它離他人口中所謂的成功很近,卻離想要的自己很遠。
她決定改變。任性如她,在27歲時重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行業,辭職,只身來到意大利,尋找人生的真諦。在此期間,她茫然過,徘徊過,糾結過,痛苦過,那些不堪回首的黑暗歲月,卻是日后推動她前行的助力。
經過三年的輾轉,她終于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以三十歲的“高齡”前往英國學習設計。如今,她的身份是一名鞋匠,開創了自己的手工皮鞋品牌。她努力將自己內心的藝術世界展現給世人,努力活出一份自定義的人生。
如果她繼續留在金融行業,或許她會成為人人口中的“人贏”,卻逃不出內心對另一種生活的渴望;如果她大膽的嘗試輸了,至少她也曾努力過,不會再留遺憾。
任何時候,想要改變都為時不晚,只要有一顆不畏從頭再來的決心。每個人的經歷,只能定義我們的過去,而未來還等待重新譜寫。
當站在人生的三岔路口,向左的風景,看似萬里無云,卻寡淡無味;向右的風景,暗藏血雨腥風,卻處處是驚喜。你左右猶豫,搖擺不定,生怕自己踏錯一步,不是萬劫不復,就是郁郁終生。
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會告訴你,一些從心,方能矢志不渝。
選擇需要學問,需要魄力,也需要堅決。寧愿堅決的錯,也不要猶豫的對。這是一種果敢的處事態度,是一種自信人生的體現。
面對選擇,可以思索,卻不要糾結。
因為,成大事者,不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