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第二個“地球”,但還有更多“地球”被陸續發現中。
近日,連線成員之一,北京大學科維里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在讀博士郭震登上一刻talks講臺,為觀眾介紹了目前天文學在宜居星球與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的研究進展。
約翰內斯·開普勒
約翰內斯是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便是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生活的年代(17世紀初),哲學和神學占有重要地位,天文學與占星學的區分還不是很清楚,物理學則當作為自然哲學的一個分支。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進行天文觀測需要克服的困難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開普勒6歲便觀測到了1577年的大彗星,9歲觀測到月全食,在他職業生涯期間編著了非常多的書籍。有趣的是1611年左右,開普勒傳閱了他的一份手稿,這份手稿最終以《夢》為題,可惜最終發表時他已經過世。這篇文章的部分目的是想描述從另外一個星球的視角來看,時下的天文學會是什么樣子,以證明非地心學說的可行性。這份手稿描述了一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它一部分是寓言,一部分是自傳,一部分是星際之旅的專著(也有人認為這是第一部科幻作品)。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
開普勒望遠鏡是NASA設計專門用來探索類地行星的空間望遠鏡,本次任務被命名為開普勒任務便是為了紀念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
為了幫助天文學家發現和研究系外行星,開普勒望遠鏡于2009年3月6日搭乘Delta II 7925火箭前往太空。
截至2016年5月10日,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已經發現1284顆新行星。而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發現近5000顆系外行星候選者中超過3200顆目前已被確認。多達2325顆行星由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所發現。郭震在視頻中說到:
“開普勒望遠鏡開啟了研究系外行星新紀元。”
自從1969年阿波羅登月以后,人類的腳步再也沒有踏過比月球更遠的距離, 或許是缺乏太空競賽的競爭激勵,或許是人類將關注點從遙遠的宇宙拉回到現實,但這個星球上依舊有這樣一群人,努力的望向夜空。就像幾百年前的開普勒一樣,在認識到宇宙的奇妙之后更加努力的探索。
看完視頻后,我腦中的疑問也更進了一步:
作為北大在讀博士生,郭震老師學生時代都經歷了什么從而引導他走上天文研究這條道路呢?
作為連線成員之一,為什么要貢獻出寶貴的個人時間從事公益與科普事業?
而他的研究成果,是否能激勵人類邁向新一輪的宇航時代呢?
如果你也帶著許多問題,本周日晚21點,點擊閱讀原文前往直播間,讓郭震老師親自為你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