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讀書筆記(二)
王陽明的“天下第一等事”
? ? ?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1472年——1529年。因曾在越城(今紹興)會稽山的陽明洞隱居修道,又創辦過陽明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他悟道的地方叫做龍場驛,位于貴州西北的山中。
? ? ? 從小王陽明對世界的認識就帶有很強的本體論和懷疑論色彩。十歲那年,其父王華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修撰,功成名就,前程似錦,可謂他同輩中的牛人。為了讓兒子和他一樣牛,王華煞費苦心將王守仁送進了京師最好的私塾。可王守仁經常翹課,王華多次大罵甚至敲打,王守仁問他父親“讀書有何用處?”王華道“讀書能當大官,我之所以能中狀元皆是因讀書。”王守仁道“狀元也沒什么稀罕的。”父親很生氣,和他的老師找他談話,“人活著要做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登第,光宗耀祖,便是天下第一等事。”王守仁想了好久,然后搖搖頭說:“嵬科高第時時有,豈是人間第一流?”老師頓時氣結,冷笑問他“依孺子之見,以何事為第一?”王守仁鄭重說了八個字“唯為圣賢,方是第一!”
? ? ? 王守仁從少年時代就以“通儒”自勉。所謂通儒,就是能將“經濟之學”與“心性之學”融貫為一的符合孔孟精神的真儒。這也是他日后倡導“知行合一”的思想起點。
? ? ? 1493年,參加會試,不幸落第。1496年第二次應試再度落榜。他的同學都以寒窗十載屢屢落第為恥。王守仁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所謂動心就是指一個人因外在的遭遇產生了負面情緒,然后又讓這種情緒左右了心態。古人所謂的涵養,在今天看來就是內心的強大——不動心。不動心就是要求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境遇,都要保持內心的淡定,永遠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和情緒的主宰者。
? ?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爾茨告訴我們:要想有效控制心理,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就必須把事實和看法、真實情況與放大的障礙分離開,然后把我們的反應與行動,牢固地建立在事實的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
? ? ? 對于王守仁來說,兩次不得第是事實,但是把“不得第”當成恥辱則只是一種看法。王守仁之所以屢不得第而不動心,就在于他用智慧看穿了這一點。
? ? ? 1499年,第三次參加會試,終于金榜題名,進士及第。次年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職。任職期間,常在九華山地藏洞,與一道士探討修道的最上乘功夫。從先儒的“盡心知性”到道家的“抱樸守一”,從程朱的“格物致知”到禪宗的“明心見性”。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思想不僅受道家影響,也受佛教影響。程顥、程頤“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最后“返求六經”,歸宗儒學,創立了“天理”學說。宋明理學因此得名。縱觀儒學發展史,孔孟重在修齊治平,根本精神是實踐的、社會的、人倫的;漢唐時期,諸儒重在名物訓詁、典章制度,于儒學本體論幾乎無所致意;至兩宋,儒學才別開生面,大談本原、心性和宇宙,并引領宋明理學走上抽象的、心性的、本體化的道路,極大推動了儒學發展。如果沒有佛道兩家在本體論、認識論和心性論上所提供的思想資源和理論工具,理學幾乎不可能發生。王陽明最終之所以會從程朱理學的“格物窮理”走向心學“心即是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佛道兩家的思想理論和修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