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活了長達70年的朱元璋生命走到了盡頭。但也是同一年,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一個名叫于謙的孩子出生了。
這個孩子將會不斷的成長,最后在大廈將傾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拯救一時的明王朝。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明朝漢族人。原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明史》中寫道于謙七歲的時候,有個僧人驚于他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啊。”可見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無論如何,于謙幼年時期過得還是很美好的,他的家境不錯家庭和睦,足以支持他靜心讀書,而且他不僅讀四書五經,也讀兵書兵法這類課外書。他讀書時期,掛文天祥畫像在墻上,并寫下:殉國忘身,舍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茍而全。這兩句話如同誓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承諾。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十三歲的于謙登辛丑科進士。于謙做官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十分器重他,多次提拔歷練他,三楊眼神果然毒辣,當然于謙也不負他們所望,在這些磨煉中成長。說起來明朝時期楊姓出名者倒是很多,無論是三楊,還是彈死劾的楊繼勝,還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后三楊去世,王振獨攬朝政,明朝的宦官專權也卻是厲害。在外做官之時,別的官員進京報告時,都會帶點東西孝敬一下當時的太監頭王振,于謙卻是不帶老百姓的分毫,更值得贊揚的是他不但自己不貪,還不許別人貪。后來我們常用兩袖清風來形容為官清廉,這個詞的來源就是于謙,他的那句:“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也終成名句。
他的所為惹怒了王振,王振打算把他關起來給他點教訓,他的小教訓就是判個死刑什么的。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于謙在老百姓當中的名望太好了,民眾一聽說他于廷益被抓起來了,立馬炸了鍋,又是鳴冤,又是聯名上書的。王振這個太監頭不得不把于謙放出來,為了平息民憤,還編了個理由給自己下臺。王振本是個讀書人,商有妻兒,后來實在讀不下去,于是自閹入的宮,可見他心腸還是狠。為惡不少,殺人也不少,可這回他卻是動不了于謙,不服,也得憋著。
正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英宗朱祁鎮親征。所有人都沒勸住,于是帶著20萬精健之軍,王振出發了,王振這人別的本事沒有,倒是愛顯擺,最終被困土木堡也大都是他之過。毫無疑問的,此戰大敗,20萬大軍毀于一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王振真不愧是當時的大奸賊,都不能叫做臣的,當然,他本來也不過是一個惡宦,幸得終被人殺掉。
這其中具體情形就不多做描述了,畢竟我們這里的主角是剛上任的兵部尚書于謙。是的,于謙又升官了,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他的老板也換了,是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看過《女醫明妃傳》的大概對這段歷史還是有一點了解的。然而此時于謙并沒有那個心情慶賀,宮中亂作一團,城中無可用之軍。他是時候站出來了。
因為也先(蒙古族)來了。帶著太上皇朱祁鎮要錢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