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孩子的行為不當無非是缺乏知識、意識或者有效技能的行為。換言之,他們做出的只不過是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行為。面對孩子的“暗語”,如果只是單純地命令、責怪或無視,都將帶來長遠的弊端。
對此,父母要學會做“密碼破譯員”,破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密碼。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孩子行為不當的四個錯誤目的,分別是:
001 尋求過度關注;
002 顯示權力;
003 報復;
004 自暴自棄。
舉個例子,孩子可能會以不做家庭作業來獲取關注(嘿,看看我,你們看我),顯示權力(我就不做,看你們能把我怎樣)或者尋求報復(在你們心中,分數比我還重要。你們讓我傷心,我也要讓你們傷心)又或者表示無能為力(我根本就不會寫)。
掌握了孩子的錯誤目的,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積極暫停。在發生沖突時,平衡好情緒,短暫離開片刻以便給彼此一個情緒緩沖區。
第二,目的揭示。采用“會不會……?”的句式尋找根源。比如,“你不想寫作業,是不是因為不會寫呢?”
第三,對癥下藥。找到根源后,父母就可以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比如,如果孩子是為了尋求關注,可以交給他們一個小任務。
孩子的行為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掩藏在水面下的“廬山真面目”,則是他們為了尋求價值和歸屬感的心理需求。只有做主動型、學習型家長,才能在實踐中找到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