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可知的世界里,人類發明了用語言這個工具來描述這個世界,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時候,再用語言對這個世界實現再次認知。而用語言理解語言的時候,難免產生認知上的缺陷或差異,而這種認知的缺陷或差異直接的,潛在的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例如今天我要講的目標與系統的差別。首先我們區分一下目標與系統的區別:
目標:是對活動與其結果的主觀設想,是頭腦中形成的一種主觀意識形態,也是活動的目的,為活動指明方向。
系統:運動著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具有某種確定性功能的整體,謂之系統。(來自百度)
在這兩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目標是階段性的,指向性比較強的,以某個活動為主線,并且是由人“主觀設想”出來的活動。而系統是多個活動的組合,并且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是一個整體。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目標的實現我們會注重時間性,指標衡量,成果是否達成,也就是成敗結局是什么,以及它對人自我的心理評價是榮耀還是挫敗。系統是連續變化的東西,在系統下,各種各樣的項目,習慣,不論成敗,不論多少指標,甚至沒有目標,沒有規劃。。。只有方向和整體。它對人的自我心理評價是長期的,自我實現的。
《呆波特法則》作者亞當斯,1977年出生,呆伯特系列漫畫已經在65個國家,被超過2000家報紙用25 中語言轉載傳播。他原來是一個辦公司的白領,剛開始畫漫畫的時候還要上班,每天都堅持在上班之外做這件事。一邊畫畫和寫作,一邊工作,一開始并沒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只有相當于他工資的5%,對經濟收入幾乎并沒有什么影響。當他女朋友問他為何要做這件事,他無言以對。后來他在自己總結的時候他覺得不是在實現一個目標,是在做一個系統。如果目標的活,實現了就是成功,失敗了,就是白干。但是他在做系統這個東西,是在做一個連續不斷,而又是連續變化的整體。在這個連續變化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互動的活動,自己跟外界,自己跟自己,在這個活動的過程,自己的心靈,習慣,思維都得到磨練和成長。
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統?亞當斯做了兩件事情:定期寫。三天打魚四天曬網的事情肯定成不了氣候,只有不停地打磨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優勢。其次,把博客作為一個平臺,每天看到別人對自己的思想反饋,才得以不斷調整自己的寫作思路和風格,話題。找到適合于讀者的作品。時間長了,他的作品越來越多,讀者也越來越喜歡他的作品,寫作的系統就這樣逐步的形成了。當《華爾街日報》請他開個專欄的時候,他已經知道該怎么寫了,文章早就在“系統”里面形成了。
在寫博客的時候,他并沒有想到為《華爾街日報》寫專欄,他就是不停地寫而已,他也知道這個博客壯大起來有各種可能性,至于具體的目標,沒有!他并沒有事先規劃好去《華爾街日報》寫專欄,但是一旦系統建立起來,機會就多起來,該來的自然就來了。
目標,往往是別人給的,或者是受于某個壓力給自己的,因此表現出來是浮躁,短期的,計較利益得失,急功近利。做系統跟做目標相比,系統是一種恢宏寬廣的氣度,是一種蕩氣回腸的胸懷,一切自然大度,厚積薄發,無為而為。
談完了目標與系統,現在談談維度:
如果你想出類撥萃,選擇大概有兩個:一個做到世界上最頂尖某項技能技巧。顯然這種是很難以做到的。一個是兩個三個做到比較好,做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然后用著兩種或三種去做一件事,那么結果就是:25%*25%=6.25%,或者,25%*25%*25%=1.56%,你就可能取得不可思議的成果。
我們看看亞當斯的例子:亞當斯除了每天寫博客,在boke平臺上發表文章,還有畫漫畫,每天都畫漫畫。也許他的寫作水平不是最好的,他的漫畫水平也不是最好,但是兩個系統的技能加起來,就讓他成就了一個事業。并且,他是在職場里面工作的,對職場的生活也有深刻的理解,于是寫作,漫畫,職場這三個維度,用在一個事情上,讓他一夜成名。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統和維度呢?首先,我們盤點自己的優勢,看看自己有什么做的比其他人好的,自己略具有優勢的愛好,習慣,對于自己未來發展有利的,這兩三個領域越遠越好,把它盤點出來,兩到三個優勢。其次,就在這些技能上定好計劃,打磨自己,讓自己每個時間段都有刻意加強練習訓練。再次,在這個訓練過程中,要有專家或者多人給你不斷的意見反饋,你才能得以修正訓練的軌跡和方向,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這樣的結果。
最后,你不斷的去做就好,不要問為什么。時間到了,花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