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方向,因人而異,皆因經歷閱歷固化成習慣,形成既有一般傾向又有個人特點的思想觀念。
內因外因混淆。犯錯誤后,心中難免不服氣,不斷合理化個人行為,總覺得一切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而回避自己的逾矩失責。基本歸因偏差,很大程度受制于心理防護機制,不自覺習慣性的避重就輕,趨利避害。
偏見真相混淆。對事物的看法,攪拌著個人的記憶、經驗、利益、情緒,篤定自己的真實性,結果多為以偏概全。偏見的形成不僅僅是認知不深不全不細造成,涉及到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所以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總是同步展開的。
情緒立場混淆。立場來自于理論指導、客觀分析、綜合判斷,認知具有相對的準確性。而情緒立足于意氣與自尊,執拗于我對你錯,受制于心理現實的平衡,圍繞自身求自證。情緒對認知有這很大的干擾,先解決情緒再分析情理,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共性個性混淆。大家都這么做,為啥針對的是我。再隨大流也有你的不同處,再法不責眾也有他的差異化。我們平常看事物總能發現大致相同處,很少具體分析發現相異處,甲和乙差不多,實際差很多。個性體現在時間、地點、情節、性質、危害、原因、形勢等之中,切勿把一般當成特殊,也要注意把特殊當成一般,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數量質量混淆。做同一件事,達成了既定的目的,可是手段方法大相徑庭,一個在規矩內去做,一個在規矩外去做,卻與合理合法背道而馳。我們再事情分析上,只做程度比較,不做性質比較,所以很多人會說,他只是錯了一點,這一點就是數量看起來不大,可是性質的變化就在這一點。確定事情的輕重,首要的是對事物的定性,在此基礎上定量。
目標手段混淆。不同的維度層面,目標手段是不斷的互相轉換的。忘記為什么而出發,忽視達到什么樣結局。目標的清晰度,目的的執著心,讓方法具有了多樣的可能。
形式內容混淆。走了過場做了秀,走入形式主義怪圈。程序過程是大舞臺,載體方法是服化道,內容實效是真主角。在目標和實效的指引下,一臺好戲離不開彼此相互融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