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bpmf這一課時,通過研讀文本,結合課標,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首先我安排了這樣的導入:孩子們,你們喜歡旅游嗎?(孩子們回答:喜歡)十一長假快要到了,你們想不想和爸爸媽媽去游玩?(生:想)今天呀,我們要從課本里中認識一名新朋友,他也喜歡旅游,你們想不想認識他?(生:想認識)好,我們來打開課本,翻到24頁。
活動一:孩子們打開課本后,我問:孩子們來看這幅圖畫,上面都畫了寫什么?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要去哪里?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藏在這幅畫里哪!生觀察插圖,然后舉手。緊接著我指名多名學生將這幅圖畫的內容講出來,有個叫王夢涵的女孩兒還給圖中的男孩取名叫小明,在這個環節,充分發揮出了孩子們的聯象天分。由此依此引出b,p,m,f這四個聲母的“上場”。接著我板書課題:bpmf? 問孩子們,咱們這節課要怎樣去學習哪?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哪?這時先讓孩子們自己讀出我事先出示在黑板一角的“學習目標”,這時有的孩子能大致讀下來,有的識字少的學生就大眼瞪小眼,干著急,于是我順勢叫到一個叫范冰褀的女孩子,這個孩子可以稱得上是我班的識字大王,認字超級多,她很流利的讀出了學習目標。
了解了這節課的具體安排,然后我出示事先利用家里喝過的飲料箱紙,剪好制做成“b”字型卡片,讓學生拼讀,又在黑板上的四線格里,書寫b,邊書寫邊告訴孩子們b由兩筆組成,第一次是豎,豎在書寫時上面不能頂住第一條線,第二筆是右下半圓,強調b在四線格里所站的格是中上格,右下半圓在寫時一定要飽滿,也就是要寫得圓圓的。邊書寫邊讓孩子們伸出右手食指,在空中書寫邊說出小口訣:“右下半圓bbb”。然后我用教鞭點住讓孩子們反復練習。
在教學“p”的過程中,也是采用以上這樣的學習方法,強調p在書寫時站中下格,那一豎不能頂住最下面第一條線。讓孩子們邊空中書寫邊用小口發出:“右上半圓ppp”。為了便于孩子們更好得“b”和“p”,我利用班內的一對雙胞胎學生劉藝祥、劉藝諾姐弟做教材,讓大家找不同之處,進而將b,p比喻成一對雙胞胎兄弟,讓孩子們說出b與p的不同之處。
在教學“m”時,同樣也是采用先讓孩子們通過我自制的聲母卡片來認識m的外形,在進行具體教學,我又以我班教室的門口為實物,讓大家認識到m由兩個門洞組成。在m的書寫上,強調兩個門洞大小要一般大,不能一個門洞大,一個門洞小。
在聲母“f”的教學過程中,強調f的第二筆橫要寫得短一些,讓孩子們利用口訣“一根拐杖fff”來記憶。
然后反復練習朗讀,齊讀,男女讀,指名讀,讀的時候需伸出小手邊筆畫邊讀。下一個環節是書寫,掌握住了正確發讀后,緊接著是書寫,讓孩子們翻來課本在25頁最下面的“我會寫”環節里,先描一描紅字,先描寫一個,再書寫兩個。先寫好的同學同桌互相檢查,最后用舉起的小手向我示意,自己全部已完成。
活動二:完成了bpmf的書寫之后,再讓孩子們觀察課本24頁最下面那幅圖,問孩子們那個小女孩在努力推什么,孩子們說推積木,又問她正在將什么推向什么,孩子們能回答將“b”推向“a”,我又問推的最終形成什么結果?孩子們回答組成音節ba,于是順理成章開始了聲母和簡單韻母拼成兩拼音節的教學。在看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叫范正昊的孩子,在下面躍躍欲試,兩只小手在半空中似乎有推的動作,于是我趕緊叫這個孩子到講臺做現場即興表演,情景模擬把桌子當積木做出用力推動桌子的動作,這個孩子的表演及其到位。在這樣的情景教學中順利引出聲母b快速劃向韻母a從而組成音節ba,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孩子們初步掌握“前音輕、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發音要領。之后我來范讀,學生認真聽。
最后,給音節ba帶上小帽子,將四聲聲調打亂,教孩子們拼讀,在拼讀的過程中,才用齊讀,男女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利用板書學會拼讀帶調音節,在這個環節中,爭取達到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音、都有機會發言的效果,不放棄、不剝奪每一個孩子鍛煉的權利,不管他是多么優秀,還是多么不優秀。我始終相信著,總有一天,哪怕是反應最慢、基礎最差的孩子,也會在我的不斷堅持和努力下,漸漸地成長,慢慢得進步,直到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就在這樣一次次,一邊邊充分讀的基礎上,我又安排了寫的訓練,也就是當堂小檢測,我通過出示小黑板(事先寫在上面幾到針對四聲音節的練習題)將ba的四聲聲調順序打亂,讓孩子們在作業本上進行填寫,全部完成后,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等進入交流展示環節。
本節課我安排的作業是bpmf的書寫,每個聲母寫一行。在寫作業之前進行的是,深受班內孩子們歡迎的“頒獎儀式”,每天為五個孩子頒發學校印發的小小獎狀。而在今天的這節課上,范冰褀等幾名同學獲得此項榮譽――小獎狀。我鼓勵其他同學加油、努力,不要泄氣,只要用心、認真得去學習,明天還有機會獲得!一堂40分鐘的語文課,就這樣在孩子們的全員參與中很快過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要盡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應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而“語文一旦與生活相聯系,馬上就能生動活潑起來”。根據這一理念,我充分挖掘文本中b、p、m、f音形與學生熟悉的爸爸拄著拐杖上山坡,安排認字多的孩子讀出學習目標,讓學生上講臺模擬推動桌子以達到“前音輕后音重”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通過游戲,情景畫面等生活情景,對現有的文本進行“活化”處理,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中輕松完成。這樣的學習方法,降低了孩子們學習的難度,增強了漢語拼音的形象化,激發了孩子們學習拼音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