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塔塔
梁文道說過,舊書市場不是說有就有的,至少需要兩代人的積累。
董橋也跟一個記者聊過舊書店,他說走在倫敦街上,常??吹脚f書店就進去逛逛,半天時間就這樣流逝過去,是件意外而美好的事。
今天,我們可以一起來發現這些意外和美好~
在大陸,北京有高曉松的“雜書舘”,長沙有汪涵的“培榮書屋”。
一個開在北京的崔各莊紅廠設計創意產業園,遠離市中心,館藏面積三千多平方米,藏書及紙質文獻資料百萬冊。
不為以史為鑒,不為以夢為馬,只為體驗在大雪之后清茗一杯、雜志兩卷,聞見時光掠過土地與生民、不絕如縷的自在。
另一個則大隱隱于市,開在長沙解放西路的BOBO國際樓的24層,200多平米的書屋藏書4000余冊,不盈利、不造作、不宣傳,古色古香。
以前,這兩家書店加上位于北京西四的“正陽書局”是我腦海里對舊書店的全部印象,反倒是獨立書店去的比較多。
比如廈門的“不在書店”,廣州太古匯的“方所書店”,還有哈爾濱果戈里商業街的“果戈里書店”,感覺哪怕只要在那些地方坐一會兒,都能讓心安靜下來,不那么緊張。
上周看完《似是故書來》,打開了我對舊書店的全新認識,它們所代表的除了一個個文藝店主對初心的堅持和對文化的敬仰,還記載了文化、歷史甚至碰撞了野玫瑰般的愛情。
今天要分享四家位于巴黎、香港、臺灣和東京的舊書店,明天會有紐約、澳門和墨西哥的舊書店“導航”哦~可以先Mark,下次一個人走進這幾個城市就不怕沒有目的地了。
1.莎士比亞舊書店
主人: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
坐標:巴黎
喬治·惠特曼出生于美國的中產階級,游歷過世界,曾在格陵蘭島服役、1947年來到巴黎后,他穿梭于文學沙龍,寫詩、結交各國文藝的朋友,和王子午餐,跟歌女唱和,最后他在這里遇到了勞倫斯·費林蓋蒂。
后來,費林蓋蒂在舊金山創立了“城市之光”書店,惠特曼則在巴黎開了“Le Mistral”書店。
1964年,惠特曼征得已經歇業的莎士比亞店主的同意,將Le Mistral更名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聲名赫赫的莎士比亞書店。
他被好友稱之為“一只巨型文藝章魚”,不僅繼承了這家老牌書店書店即沙龍的傳統,并把這個概念擴大為旅店,還不斷擴張。
如今這家書店以“奇怪的書店可供免費過夜”馳名全球,有許多愛書的旅人都把它當做了一處朝圣之地,更希望有機會在這家書店住上一晚。
如果你對這家書店感興趣,可以看看《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這部電影。落日黃昏的巴黎,闊別九年的男女主角就是在這家到處堆砌著各類舊書籍的二手書店里相遇,這種場景真是百看不厭。
2.新亞舊書店
坐標:香港
主人:蘇賡哲
跟汪涵位于鬧市的培榮書屋一樣,新亞舊書店也開在繁華的旺角市場的一棟高樓里,但位于高樓層的原因卻很窘迫。
這個從1968年開張的書店,由于租金連年上漲,不得不從旺角洗衣街的地面門店,搬到旁邊83號街道的三樓,再到如今的16樓。
第一次來,位置并不好找,得穿過繁華的旺角西洋菜南街再繞過狹仄的小巷才能到達。
除了新亞書店,還有田園書屋等十幾家舊書店都坐落在鬧市的高樓層。如果不是樓道墻壁上貼著書目推薦,很難想象這是一家書店。
你不會在這里看到投資類、愛情類或旅游類暢銷書,但學術類的如羅爾斯的經典之作《正義論》、艾克的《論文學》,甚至錢穆的《新亞遺鐸》等冷門書籍,都可以找到。
2009年,新亞書店開始做買賣平臺,每年會舉辦三到四次拍賣會,拍賣物品主要包括舊書刊、名人手稿等物件。不知道這種模式會不會成為除了傳統的門市經營之外,舊書店得以生存的新門道。
3.茉莉二手書店
坐標:臺灣光華商場地下室22號舊書攤
書店總監:傅月庵
創始人:蔡謨利
傅月庵曾提到過臺灣舊書業的由來,一部分來源于1949年后從大陸過去的文人,另一部分來自于1949年之前,臺灣被日本統治的50年期間,日本的文化留下的印記。
茉莉二手書店的名字取自老板夫妻蔡謨利和戴莉珍的中間字。
蔡謨利曾經是便利店“7-11”的店長,從父輩那里繼承了書店之后改變了原有的舊書店模式。所以這家舊書店不同于其他有點臟臟的舊舊的舊書店,據說夫妻倆以知名的誠品書店做參照物,花了一百多萬人民幣裝修。
還把所有的舊書分類整齊并且都會用酒精消毒并修復,時不時發會員卡辦促銷,這才有了現在的茉莉二手書店。
它隱匿在臺灣大學附近羅斯福路四段的小巷中,“酒香不怕巷子深”,每逢周末,前來茉莉書店“淘寶”的讀者都絡繹不絕,除了購書環境“高大上”,價格也挺實惠。
茉莉每年會舉辦多次捐書、義賣活動,所以這還是一家為數不多的做公益的二手書店,不知道汪涵開舊書店做公益的創意是否來源于此。
這家店起源于臺北,后再臺中、高雄也開了分店,擁有12萬名會員,最大的店面有300多平方米。
4.山本書店
坐標:東京
神保町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古書街,各種古書店鋪大約有近兩百間,其中在東京最有名的一家就是BookHouse以經營兒童書店為主,還有一家叫“山本書店”,位于保町地鐵車站出口,以經營中國研究相關的書籍和古漢語書為主。
日本曾大量輸入過中國的文化, 不僅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曾大量刊行中國經典,還有大量中國典籍也曾流入日本,所以在那里你能淘到一些國內不易買到的中國圖書,若是有緣,你還可能發現一些十分罕見的中國善本、真本、孤本或絕版珍貴書籍。
許多中國留學生在這里聚集,所以這邊許多中華料理店也很不錯哦。
“日本也好,香港和臺灣也罷,舊書來源除了直接收購,就是找回收廢品的大爺大媽買回來。但是這兩種途徑現在已經漸漸丟失了。
我們都漸漸習慣了在網上買書、下載電子書,不僅價格便宜,攜帶也方便,所以舊書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而實體店面的租金又大幅飆升,于是有了類似香港對舊書店以“二層書店”的調侃。當然,更多的書店其實是倒閉了。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很多內地人南下香港來買書,外國人也會選擇來香港淘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來了解中國的歷史。
當時,像新亞這樣的舊書店全港超過100家,如今香港僅剩10余家這樣的舊書店,而且多數從市中心搬到了“更高”“更遠”的僻靜之地。
明天塔塔會帶你看到倫敦、澳門和墨西哥的舊書店,好好期待吧~~
如果你曾偶遇過哪家覺得還不錯的舊書店,歡迎在簡書留言告訴我哦,讓更多的人分享你遇見過的意外和美好。
【版權申明】本文作者馬塔塔,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請簡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