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手機,原本作為人類的使用工具,而今手機卻似乎凌駕于人類之上,成為統治我們的大魔王,每天不知道要被吞噬多少時間,有時候會想,如果把時間全部利用好,我也許會成為一代偉人也說不定呀(圍笑)。
仗著自己年輕就揮霍時光的日子大把大把的流逝,你還有多少時間呢?
最近看了《吉田醫生求學記》,一位日本婦產科醫生吉田穗波,也是一位四個孩子的母親,在這樣的前置條件下考取了哈佛公衛碩士。當你還在為沒時間開始焦慮的時候,有的人已經到達了終點。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了一些書中比較普適的時間利用心得,打破一些認知誤區,從手機的綁架中解放出來吧。
1.為什么越忙的時候,越想收拾書桌?
很多次,越是焦頭爛額,超多待辦事項需要去做,反而會突然蹦出奇怪的念頭:我需要把書桌收拾一下。
這其實是受時間所迫而無計可施的自己下意識本能的反應,即想在令人心情舒暢的地方做事。當這種心情出現的時候,就是你開始做某些事的絕佳時機。
正因為工作負擔如此之多,生活雜事壓迫的無法喘息,“想要做點什么”的想法才越可貴,催生成動力。
2.發揮deadline的作用。
越是時間寬限越容易產生拖拉,死線反而能發揮出“截止日期前的蠻力”,這意味著創造了一個能夠加速的環境,平常的速度不能完成的事情,加速就有可能。
3.要讓心中充滿了有根據的自信和沒有根據的自信。
有根據的自信,就是你準備了多少資料,練習了多少習題,參考了多少案例,是可視化可量化的。
沒有根據的自信,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把一些順利的事情當成是自己的幸運。比如剛走到公交站臺,公交車就進站,真是幸運。
一旦決定要做,頭腦自然而然的為此尋找出路,就好像自己以其為目標是理所當然的一樣,身體和心靈都朝著目標開始前進。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把覺得難的聲音抹去。
4.不要說你沒有時間,你和馬云,周鴻祎,王健林一樣,你一天也有24個小時。
中學作文常用一個例子,比爾蓋茨掉了一萬塊錢他要不要彎腰撿起來?
答案是不要,因為他低頭彎腰的那一瞬間可以賺取遠高于一萬塊的收益。
因為使用方法的不同,一分鐘的價值將迥然不同。一分鐘兩分鐘的時間,一天里到處都是,提高時間密度,可以利用好每一分鐘。而刷一下朋友圈和微博,半個小時也就過去了。
5.確立自己的重要且緊急事項。
曾有段時間,我跟leader抱怨,每天做的事情太多太雜,感覺自己工作狀態很累,但是卻收效甚微。
leader說,那你每天早上來了之后,先想想,如果我今天只能做一件事,我應該做什么?那就是最緊急且重要的。確定了這個,其余的雜事作為穿插加入進去。
這就好比,你如何把更多的石頭和沙子裝進空瓶。
正確的答案是,首先裝入大石頭,再裝入小石頭,最后放入沙子。
如果先放小石頭和沙子,大石頭最后會露出去。如果先放大石頭,那么小石頭和沙子就可以在縫隙之中安放,能存儲更多。
6.借助他人的力量,學會求助。
在某些特定事項,要學會花錢請專人幫忙。比如搬家,做家務。
在某些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遇到困難時,自己默默承受是改變不了現狀的。實際上,當你說出:請幫個忙,之后,還是會有很多人伸出援手。況且,比起受助于人,更多人還是愿意給別人給予幫助,獲得成就感。
7.強迫癥走開。
有一些儀式感很好,會讓你盡快進入做事的狀態。但過猶不及,發展成強迫癥就不好了。有的人喜歡找到狀態才能工作;有的人喜歡一氣呵成,不可以中斷,接受不了意外;有的人強迫性的要求工作生活平衡,一旦打亂就會焦躁不已。
這些都是吃掉你時間的黑洞,適當大條一些,亂糟糟的為什么不可以是正常狀態?工作生活的適當融合,也許收效會更好呢。
8.如果有多個想做的事情,就同時進行。
正因為混在在一起難以區別才能讓雙方都獲得進展。正因為沒有清晰的區別開來,兩者才都能做成。
一直等待著逐個做某事的時機,卻往往難以找到機會。這個事情做完了再做那個事情,按順序逐個做的話,即使過了再久,還是難以實現。正因為同時進行,才全部完成了,這就是and的想法。
正因為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才會因為想做的事情而獲得解放,而正因為熱衷于想做的事情,才會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的辛苦,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兩者彼此促進,動力不斷加強。
9.所謂的“常識”也許是另外一種強迫癥。
比如只有三十分鐘的時間,那就不約朋友了。
方案還沒有很滿意,還是完善一下再發出去吧。
早上必須洗頭才能出門,今天睡過頭了,沒時間了。
其實很多自以為的常識,不過是習慣而已,降低“必須這樣做”的標準也會有收獲。
10.現在,立刻,馬上,GOGOGO!
靜摩擦系數要大于動摩擦系數,騎自行車的時候,剛開始蹬最花費力氣,之后蹬第二下,第三下的時候,就逐漸變的輕松,速度也越來越快。邁出第一步需要巨大的能量,之后要繼續下去,就像慣性的規律一樣,只需要花費較少的能量。
所以當你想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放下手機,現在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