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分享的文物叫“馬龍傭”,哦,不對,應該叫“彩繪陶髯須武官傭”。該傭誕生于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約公元934-965年,出土于成都市龍泉驛區趙廷隱墓。其實,有些朋友之前應該從馬龍的微博或者網上其他渠道看到過,這件陶俑雙手交疊,面帶微笑,就是因為形似“馬龍”而出名。
公元907年和公元934年,王建和孟知祥在成都先后建立帝業,史稱前蜀、后蜀。前、后蜀時期,成都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時人譽為“天下之富國”。
公元907年唐亡,王建據蜀稱帝,史稱前蜀。前蜀疆域為四川大部、陜西之南、甘肅之東南及湖北西境之地,面積位居十國第三。
唐末大亂,王建掌握蜀中實權。公元897年,兼并東川(今四川三臺)。公元902年,據有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一帶)。公元903年受封蜀王。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稱帝。立國之初為政虛心納諫、選賢用能、整頓吏治、勸課農桑,繼承唐代典章制度,蜀地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公元925年為后唐所滅。
永陵是前蜀(902-925年)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位于成都市區,是中國現存最大、墓室建于地面的地上陵墓。其中的王建石像是我國唯一從帝陵出土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王建相貌相當一致。
公元934年,因后唐政局發生變化,孟知祥稱帝自立,史稱后蜀。后蜀疆域較前蜀略小,面積位居十國第四。后蜀廣正十三年(950年),孟昶(chǎng)于羊馬城頭遍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如錦,高下相照”,成都自此留下“蓉城”美名。
和陵是后蜀(934-965年)開國皇帝孟知祥(874-934年)與福慶長公主(約872-932年)的夫妻合葬墓,位于成都市北郊約7公里的磨盤山南麓。
唐五代時期,成都遠離兵戈,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穩定發展,吸引了大批學者文人、百業工匠入蜀,為成都文學藝術和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文化藝術更是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五代時,成都地區歌樂宴飲之風深植朝野,“村落閭巷之間,弦管歌聲,合筵社會,晝夜相接”,后人稱成都為“音樂名都會”。
永陵出土的二十四伎樂石刻和趙廷隱墓出土的大批彩繪伎樂俑是五代成都宴樂之風盛行的體現,前者是一支完整的宮廷樂隊,后者則是貴族的家養樂隊,都體現了唐代以來雅樂的不斷繁盛、漢式樂器的傳承發展以及漢樂與西域舞樂的融合。
咱們此次介紹的彩繪陶髯須武官傭,出土于趙廷隱墓,而趙廷隱則是后蜀時期一位有名的開國功臣。趙廷隱(884年—950年),五代甘肅天水人,后蜀開國功臣,官至太師、中書令,封宋王,謚號“忠武”。
初為后梁裨將,王彥章兵敗身死,趙廷隱與張漢杰等一起被后唐莊宗李存勖(xù)所擒,隨后隨孟知祥入西川。
趙廷隱拳勇有智謀,孟知祥麾下無人能及,累功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漢州(今四川廣漢)刺史、上柱國、充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
長興元年(930年)底,率軍扼劍州(今四川劍閣),破后唐石敬瑭軍,遂為昭武軍(今四川廣元)留后。次年,東川節度使董璋(zhāng)入侵,趙廷隱任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率領三萬大軍攻入梓州(今四川三臺),殺董璋,以功為保寧軍(今四川閬中)留后,鎮領閬、果、蓬、渠、開五州,隨后升任節度使。明德元年(934年),任左匡圣步軍都指揮使。
后蜀高祖孟知祥去世,與趙季良等受詔輔政。后蜀后主孟昶立,加兼侍中,為六軍副使,晉升太傅,國有大事,就第問之。李仁罕、張業獲罪身死,趙廷隱申請退休隱居,官至太師、中書令,封宋王。廣政十一年(950年)去世,謚號“忠武”。
2011年4月30日,歷經5個多月的考古發掘,一座坐落于成都龍泉驛區十陵鎮青龍村一組大型豎穴磚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見天日。
該墓葬主體部分為一個長15米、寬18米的大型墓室,內壁全彩繪,至今仍可見鳳鳥、卷云圖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繪的伎樂俑組合,組成了一支完整的宮廷樂隊,展現了達官貴人歌舞升平之樂。
考古人員說,這是迄今為止西南地區發現的最為精美的陶質伎樂俑組合,堪稱五代時期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一份全新出土的近3000字的墓志銘,確定了墓主人的顯赫身份:五代后蜀宋王趙廷隱。
該古墓的出土,成為繼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發現。
四川地區已發現有明確紀年的五代墓不足10座,且大部分盜擾嚴重,該墓的科學發掘豐富了本區域五代墓考古資料。趙廷隱墓結構特殊,是研究五代時期該區域建筑技術及對外文化交流的珍貴材料。墓葬出土器物器型豐富、特征明顯,可作為今后判斷五代時期墓葬的重要參考;出土的文吏俑、武士俑高大精美,對于研究五代時官服、甲胄制度意義重大;出土的20余件伎樂俑色彩鮮艷、神態各異,手執陶質樂器,是迄今西南地區發現的最精美伎樂俑組合,且其中部分俑所著服飾有典型的異域風格,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五代女性服飾、五代音樂史的寶貴材料;出土庭院功能分區明確,且墓主人像置于其間,極可能是仿墓主人生前住宅而制,可助研究五代建筑結構及建筑史;墓中出土地軸、雷公俑、鸞鳥等神怪俑,置買地券于墓中,且在棺臺附近發現水銀,這些現象可助于研究五代時期宗教與喪葬的關系。另外,墓中壁畫是研究五代時期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
因此,該墓葬的發掘對研究五代時期該區域墓葬制度、建筑、服飾等生產生活技術、音樂繪畫等藝術史、區域間文化交流及宗教思想都有極高價值。
參考資料:
1、《成都之家》http://forum.xitek.com/thread-1620236-1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