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是實現知識到素養的橋梁

? ?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將學生知識的學習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一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很多時候是因為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滯銷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把知識“積累存儲起來”,而沒有將知識進行“流通”,沒有流通的知識就是死知識,不會運用的知識,因此就有了學生學業上的困難。學生在知識的習得過程中,有的學生把知識的獲得當成最終目的,把知識變成了靜止的,僵死的知識,這樣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和精神往往是不相干的,這種知識即便是在多,在學生那里長久下來也會變成累贅,討厭的東西,學生就失去了興趣。只有把“知識”變成“知道”,這樣的知識才有積極的生命力。有經驗的教師從不把學生學習過程中語言知識,概念準則等通過死記硬背,一味灌輸等形式傳遞給學生,他們往往通過理解實例,靈活運用,合理遷移等形式,幫助學生將理解和記憶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會變得比較自覺,學生也就越來越愿意將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生的學習樂趣。如此一來,學生從簡單的學知識,漸漸過渡到明白了怎樣學知識,最后終將實現學會了什么這一終極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就完成了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也就完成了素養的習得。

? ? ? 對于語言學科來講,情境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測查也應該在真實的,有意義的,與生活有關的情境中進行,脫離了情境,學生的學習就會變成“做題目”,而不是“完成任務”了,因此在教學中,越是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越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越容易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