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應縣木塔旅游的流水。
山西的應縣木塔是一個很著名的建筑,建于1056年的遼代,距今近千年,高67.31米,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建筑,也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這座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山西古建筑的一大標志。對于古建筑愛好者來說,這座塔是圣殿級的建筑。
木塔就在應縣縣城里,從汽車站過去一兩公里,有公交車,打車則是七塊。應縣有汽車站,有火車站,還比較方便。
塔是五層,上面不開放,只能看一層。里面中間的釋迦摩尼佛像是卷曲的綠色胡須,帶著濃郁的胡風。兩側有壁畫,光線比較暗,看不太清楚。
這個塔除了磚石塔基和鐵制塔剎外,整體架構全是木材,沒有使用一根鐵釘,數以萬計的構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號稱“中國古建筑斗拱博物館”,這是建筑上的奇跡。
三十年代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察木塔,奠定了它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據說梁思成是從一份日本關于中國的考古報告上知道這個木塔的,但當時中國的建筑學還不完善,民間缺乏對建筑的認識和保護,從北京到山西不方便,梁思成不敢確定這個塔現況如何,是否存在,怕白跑一趟,就寫了封信給應縣,希望有照相館照木塔相給他,他付錢。收到照片后,他就來了,見到木塔,他五體投地,用他的話說: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塔后面是一個小院子,里面是個寺廟。從塔的后門出去的時候,有個比較帥的管理員小伙兒突然從寺廟門口迅速沖過來,大嚷:趕緊滅了,滅了。原來旁邊一個老爺子居然在塔的后門口點著了三根香,這讓管理員如臨大敵。老爺子說他走出來了,要拿著香走到后面那個寺廟,管理員說不行,馬上滅了,就地滅,不然會被拘留的。旁邊他的家人不以為然,還覺得好笑。我問了下,是從浙江過來的。他女兒說他們那也有很多寺廟。是寺廟,沒錯,但這個塔的意義不在寺廟,而在建筑本身,這是獨一無二的。
應縣的其他地方并不太有名,所以來應縣旅游,幾乎百分百是為了木塔,看來雖然來玩,但是功課不到位啊,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建筑的分量。
一個大體量的建筑,近一千年沒有遭受大的損毀,本身就是個奇跡,而作為六七十米高的木建筑,它能躲過地震、雷電和火災,更是神奇。地震沒辦法,但火災還是可以控制的,所以這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火,塔旁邊隨時有一輛消防車,院子里也有個專門的民警工作站。
從旅游的角度來說,木塔景區給我的體驗并不好。作為木結構建筑,為了保護文物,不讓游人攀登很正常,去的時候也還在修繕中,但是木塔精妙的建筑結構是完全可以詳細介紹給游人的。全木架構,沒用一根鐵釘,有54種斗拱,這些豐富的建筑和文化資源,是可以作為旅游的拓展項目的。比如在邊上建一個介紹木塔建筑特色和內部的展館,可以使用二維或者三維的效果給游客更好的體驗,或者依托木塔的資源,延伸介紹中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筑。但這里都沒有比較完整的專題介紹,只有些露天的玻璃展框里有簡單介紹,但一看就有年頭了,而且經過風吹日曬,效果很差了。
50元的門票只在塔底看一下,然后就是后面的一個廟,算是比較貴。邊上有個佛牙舍利展廳,里面展出的是這個塔里曾經放著的兩顆佛牙舍利。但這個舍利展要價100元,這個價格幾乎拒所有人于千里。
木塔的剖面結構在很多書籍和影視上都有介紹,三維模型也經常能夠看到。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廳就有個很大的木塔模型,感覺有四米多高。無獨有偶。我們學校球場邊上有個建筑藝術樓,里面有不少建筑模型和學生作品,因為這個樓是我上學時的宿舍樓,所以我一般路過都會進去洗個手,但平時沒太注意過里面的東西。這個周末回去踢球又去這個樓的時候,在二樓一眼就看到一個木塔模型,約有八九十厘米高。我估計應縣木塔的模型應該是建筑學經典的教學用具。
以木塔為核心,應縣也在木塔周邊拓展旅游。但木塔本身這么優質的文化資源,卻沒有進一步進行深度的旅游拓展,感覺比較遺憾。因為現在的旅游,不止是到此一游或者我曾經來過這么簡單,很多游客真是希望進一步了解景點,為什么要到此一游,這地方值得來,值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