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么“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zhí)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zhàn),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wèi)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時空對話]
老子在前面用了66個章節(jié)論述了“道”和“德”,在這里是做一個總結,老子也意識到“道”和“德”比較抽象,于是在這里就采用了具體形象的手法來描述“道”的偉大,說明“德”的威力。
老子首先說:天下人都說我說的“道”那么偉大,怎么大家看不到呢?
老子回答,“道”正是因為太偉大了,所以人們看不到,如果看到了,反而不偉大了。
但是“道”的巨大的作用和好處卻是實實在在,于是老子就形象地用大家都熟知和喜歡的寶物來說明“道”的作用。
老子認為“道”對于人類來說有三大寶可以利用,如果誰擁有了這三大寶,就可以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守無不堅。相反如果不應用這三大寶而硬來胡為,便會自取滅亡。
老子說的三大寶就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為什么三大寶這么厲害?
老子進一步說明:
1、慈故能勇。(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
2、儉故能廣。(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
3、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
同時老子說出了反例: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
老子說的,“道”的三寶這么重要,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三寶的更確切的含義。
由于老子的時代,可能由于文字和詞匯的不夠豐富,還有書寫的困難和不便,或是書寫表達習慣的原因,照成的“惜字如金”,老子對三寶描述的不夠確切和明了。
我們可以通覽《道德經》前面的所有章節(jié)來理解這三寶,因為實際上這三寶就是老子對前面章節(jié)內容的總結和提煉。
羅列如下,可見一斑:
1、一寶“慈”,即愛心加上同情感;“慈”,包含有柔和、愛惜之意。四十章講“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五十二章講“守柔曰強”;四十五章講“清靜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靜勝牡”等內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圍之內。
“無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個名詞則是“無為”。“慈”是三寶的首要原則,用慈進攻可以得勝,退守則可以堅固。如果上天要救護誰,就用慈來保衛(wèi)他。
2、二寶“儉”,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為;“儉”的內涵有二層,一是節(jié)儉、吝惜;二是收斂、克制。五十九章講“治人事天,莫若嗇”,與這里的“儉”是相同的含義。儉即是嗇。他要求人們不僅要節(jié)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
3、三寶“不敢為天下先”,是“謙讓”、“不爭”的思想。“不敢為天下先”,也有二層涵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講“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講江海“善下”,都指不為天下先的意思。
總之,“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老子對于“道”和“德”在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總結。
老子身處戰(zhàn)亂,目睹了太多的暴力和殘酷的場面,深深地感覺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因而才極力加以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