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暑假,我在老家的一所駕校登記報名,開始學習駕駛。身邊的同齡人幾乎都很早就拿到了駕照,但我由于時間一直不湊巧,拖著遲遲沒有學。雖然沒有學過,但經常會看到“某某教練辱罵、打罵學員”等類似的學車新聞。
第一次去駕校,駕校給我分配的是一個男教練,其名下大約有七八個學員。學員里面有男生,也有女生。我們是在駕校里的一個大廣場上進行練習,這個地方也是駕校所有學員的訓練場地。因此,我們在練車的間隙,總是會習慣性的看看旁邊其他組的學員練習,有時還會在心里對比著哪個組的教練脾氣比較溫和,哪個組的比較暴躁。
教我們的這個教練A,年齡大概在四十歲左右的樣子,個子較高,說話慢悠悠的。單看面相,你會覺得此人似乎倒還是挺好講話的。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他正好是“面善論”的例外。因為在我們學車的過程當中,差不多每個學員都曾被他暴躁怒罵過,有的女學員甚至都被罵哭過好幾回呢。
那大家都是因為什么原因被罵呢?大部分是因為練車的技能點沒掌握,或者掌握了卻意外犯了錯,諸如此類。但還也部分原因,是因為此教練A有一種習慣性發火的秉性。
我們這個組大部分學員,性格都算是比較的溫和,對于教練A的粗暴教學都選擇了忍耐。可能大家都是出于這樣幾點想法:(1)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2)萬一惹惱了教練,把關系搞僵,有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后面的學習。所以每當大家在被罵了之后,也都是選擇默不作聲。忍一忍風平浪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此教練A罵起學員才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2、
如前面我所說,此教練A有時會習慣性的對學員發火。
有一次,我們組一個女學員上車繞著場地練習。由于場地上練習的車太多,車與車之間的間隙一不小心就變得很窄。這個女學員車快開到一處陡坡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很多車已經擠在一起,此時車也開不上前。為了安全起見,她就把車停了下來,打算等前面的車開走一些再開。
但是車停下來沒幾分鐘,就被遠處坐在凳子上的教練A看到,他起身立即沖到這個女學員的車旁,二話沒說,就對著她大罵起來,罵她為什么要把車停下來。
女學員解釋說:“之所以停下車,是因為前面有車堵著,車開不上前”。但教練A似乎壓根不聽女學員解釋,習慣性的暴怒,繼續大罵開來。
女學員實在覺得太委屈,聲音也逐漸變得大起來:“你為什么就只看我現在把車停在這里,而不管我為什么要停車”。就這樣,你以來,他一去,兩人就在廣場上吵開來,直到后來其他教練過來勸說,兩人的吵架才逐漸平息。
我當時心里想:經過這一頓吵架,這個女學員在后面學車的日子里,應該少不了要被教練A更加刁難吧?
3、
到了第二天,這個女學員依舊來到駕校,只是臉色不太好,有些緊繃著。原因就是前一天與教練A吵過架。此教練A在她面前似乎也有些尷尬。照例,我們幾個學員都坐車里,然后輪流坐到主駕駛座位上學習,教練則總是坐在副駕駛座位上。當輪到這個女學員時,此教練A竟變得態度溫和,即便她有時操作出現“重大”錯誤,教練A也都沒有發火,而是很平靜的給她糾正。這真是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要是放在往常,這肯定是要被暴罵一頓的。況且,女學員和教練A兩人還剛吵過一架呢。
不僅如此,在此后的日子里,教練A對女學員的態度也基本都是溫和的,甚至再也沒出現過對她暴罵的情況。但教練A對于其他學員,仍然還是像往常一樣,照罵不誤。
這多少會讓人感到有些奇怪。平常對教練A各種忍讓的學員反而經常會被罵,但和他吵過架的學員卻反而受到“特殊好待遇”。
其實,在這個駕校里,學員與教練吵架是常有的事。在廣場上,你經常會看到學員和教練兩人在互相吵架,每次吵架聲都會傳遍整個廣場。
我舉一個我們旁邊學車組的事例。
旁邊這個學車組的教練B,同樣是一個脾氣暴躁之人。有一次,一個學生模樣的男學員,估計是個大學生,戴著一副眼鏡。他在車上一個人練習,教練B站在車旁邊督看。男學員由于某個操作點沒到位,教練B便開始罵他。罵的確實不太好聽,該學員二話沒說,打開車門,對著教練B嚷道:我不學了!說完,就直接往駕校大門口走去。該教練B一下子慌了,趕緊追了上去,把他攔住。教練B好說歹說,不讓他走。要知道,走一個學員,教練就少得一個學員的錢。最后,該男學員繼續返回廣場,重新坐到車里面。此時的教練B像變了個人似的,態度變得溫和起來,還耐心的對他各種指點。
4、
我想,看到這里,大家應該都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了,這是教練A,教練B在專揀軟柿子捏呢。
盡管學會忍耐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個必要品質,甚至也是一種生存技能。正如古語所說的那樣:小不忍則亂大謀。我記得從小到大我爺爺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生活要學會忍耐。但是,我們的忍耐也要用在合適的場合、合適的事件上面,不是嗎?并非面對著生活中所有的事我們都需要去忍耐。有的時候,一味的忍耐換來的不是對方的適可而止,卻是變本加厲。
其實,這種情況豈止存在于一個小范圍的駕校里面呢,在我們這個社會里,確實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專門會揀“軟”柿子捏。他們會“審時度勢”,面對稍微“強硬”一些的人,他們的行為會有所收斂;而當面對稍微“軟”、處處懂得忍讓的人,他們反而會覺得你好說話、不吭聲,從而對你不尊重。忍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美德,但也要注意分寸,過分的忍讓就和軟弱沒什么區別了。千萬不能被一些人當作“軟”柿子捏。
至于我,后來也并沒有繼續跟著原先的教練A學車,而是讓駕校重新安排了另一個教練。
(附:現在市面上開辦的駕校越來越多,駕校行業早已成為一種服務業,而作為服務業,就理應做到服務態度好,可為什么還有一些教練在教學過程中對學員這般言語行為粗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