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講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這周談談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權威期待的力量”。當然,不是隨便一人對自己的期待都會對自身產生影響,只有你在乎的,對你來說有權利、有威望、有資源的一方對你的期待,才會潛移默化的植入你意識里。一般來說,最早最深的權威期待都是來自父母。
在此,補充幾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意識:對心理活動的覺知。當你吃美食,你覺知到它好吃;當你對話,你覺知到對方的聲音、表情、語氣;當你思考,你覺知到自己正在思考的內容。感官刺激、圖片、語言、聲音、想法…等等你能清楚的感知到它們存在于你的腦海。
潛意識:未被覺知的心理活動。按弗洛伊德的說法,潛意識分為兩種,前意識:你注意時便能被你覺知察覺,這部分我更喜歡將它歸為意識層面。潛意識,真正的潛意識指的是那些很難被你覺知的心理活動。為什么很難被你覺知呢?因為一旦它們被意識到,會喚起強烈的焦慮情緒,于是,有一股心理的能量阻礙它們的意識化。
自戀:科胡特在弗洛伊德基礎上對自戀的定義:自戀其實就是libido(弗洛伊德提出的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
我也特別喜歡科胡特的學生巴史克提出來解釋自戀的一個模型:自戀是對于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回路開始于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后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后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后,會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后大腦將此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如果輸入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通俗來講,自戀的心理機制就是我們不斷地去追求“我是對的”,我的認知是正確的。不斷地追求配對成功。
再回到今天的主題,權威期待的力量。上周講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會不會是這樣一種東西: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成為了自己的認知。而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我們不斷地去追求“我是對的”,我的認知是正確的,那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
這樣就引出了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如何奏效?你,作為權威者,對他人賦予的期待,會成為他人的認知,而他人自我實現的預言會將這份認知變成可能。
那么問題來了,假如我們作為權威者(父母/老板),我們怎樣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給他人(兒女/員工)帶來正面的影響?
大多數父母,可能意識上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潛意識里卻給他傳遞的是負面期待。比如,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他們很少會真正地鼓勵和認可孩子,他們只是在批評孩子的不卓越,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逼迫孩子變得卓越。
而這種做法,正是父母維護自己自戀的行為,他們在打擊孩子的時候,會體驗到一種感覺:看吧,你不如我,我本該生出更優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勁!
積極的期待,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才會有效,而藏在頭腦中,或者文字層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而羅森塔爾效應,是權威人物對我們的期待。最好的情況是,權威人物對你的期待,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力就會自然的生長,沒有多少矛盾。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圍繞“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主題,有三個層面的東西:
第一個層面,自戀。因為每個生命都想證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是命運輪回的基本。當內心的自戀處于比較低級的狀態時,就會忍不住去壓制別人,這樣一來,自戀會讓自己遠離幸福快樂。但當自戀發展得比較成熟時,就會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觀。
第二個層面,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對我們的期待,特別是父母等權威的期待,會對我們造成巨大影響,這份期待會深入到我們內心,成為一種影響命運的力量。
第三個層面,鏈接的力量。自戀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當這兩股能量相合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激發,而這兩股能量相悖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撕扯。最好的情況是,如果這兩股能量可以融為一體,建立出深情的鏈接來,就最能激發出生命力,那樣,我們不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時也會去享受幸福。
甚至可以說,生命最重要的,就是這樣三個命題:
第一,自戀,就是做自己;
第二,滿足別人期待;
第三,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期待,體驗到鏈接的深情。
用更簡單的話來講,就是 “我”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另一個能對我產生重要影響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積極的鏈接,那我們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