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復盤源自得到專欄:武志紅的心理學課
自我實現的預言,大概是這樣一種東西: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成為了自己的認知。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我們不斷的去追求“我是對的”,這樣那些話就很可能就預言了我們的未來。
羅森塔爾效應
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湊效。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1968年,羅森塔爾在一所鄉村小學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從一到六年級18個班測驗,測驗結束,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交給校方,并要求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但其實,這個明單上20%的人,是隨機選的。
8個月后,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名單上的那部分同學,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外向,自信,求知欲都變得更強。
這個結果羅森塔爾稱之為“權威性謊言”,他對校方而言是權威,校方對學生而言是權威,將“你最有前途”的“謊言”傳遞到實驗對象學生的身上,最終學生變成了這樣的人。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并沒有得到明確的預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對一個生靈發揮重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揮的力量。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一方。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所以你對孩子有什么樣的期待,發出什么樣的預言,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
自信,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可以說是自我的期待,其實本源上是來自父母這個權威的。
有的父母在意識上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潛意識里卻傳遞了負面期待。這往往是悲觀的父母總是關注孩子的不足,于是會讓孩子感受到我是不被喜歡的負面期待。悲觀的父母很少真正的鼓勵和認可孩子,他們只在批評孩子不卓越,以此來逼迫孩子變得卓越,
這樣的結果,孩子的內心深處會無比自卑,因為孩子接收到的是“你怎么這么差勁”的期待。
中國父母集體制造了一個永遠比自家孩子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作為一個能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的權威,發出一些有意識的期待,還不算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比積極的期待好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在生命的最初,就遇到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人生最好的饋贈。
在職場當中也是一樣的道理。作為一個企業家或管理層,應該好好使用羅森塔爾效應,對員工和下屬發出積極的期待。
通用電氣的前CEO杰克·韋爾奇,就激勵他的員工去完成員工自己的構想,因為他覺得這份構想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韋爾奇說:
給別人自信,是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而羅森塔爾效應,是權威人物對我們的期待。
兩個來源不同的期待,對我們的人生會有著重大的影響。
最好的情況是,權威人物對我們的期待,和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力就會自然的生長,沒有多少矛盾。
相反,如果這兩種期待形成了矛盾,成為兩股完全相反的力量,那就會變得很難辦。
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當這兩股能量相合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激發,而這兩股能量相悖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撕扯。最好的情況是,如果這兩股能量可以融為一體,建立出深情的鏈接來,就最能激發出生命力,那樣,我們不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時也會去享受幸福。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贊美,特別是來自權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贊美。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這里說的條件,就是誘惑。
誘惑就是,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
不含誘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實,哪怕有一些誘惑也沒關系,只要其中有深情就好。
如果你不斷體驗到什么是深情,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力會源源不斷地涌出,你會因此變得飽滿而豐盛。
“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主題,講了三個層面的東西:
第一,自戀,就是做自己;
第二,滿足別人期待;
第三,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期待,體驗到鏈接的深情。
用更簡單的話來講,就是“我”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另一個能對我產生重要影響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積極的鏈接,那我們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可能很多人并不難發現自己生活當中影響我們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運用元認知能力覺知我們的潛意識里,存在著怎樣令自己抗拒不安的權威的負面影響,有了這一步的發現,就是對自我的覺知,當這份覺知發生的時候,就把潛意識的東西提升到了意識層面來了,改變也就發生了。
這讓我想起張德芬老師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
“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我看見我正在尋求背叛和欺騙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求”
在我感到內心掙扎的時候,嘗試起來真的屢試不爽,當我發現自己的劇烈的情緒在某種情況下發生了,就會提醒自己,調整心態,這樣就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也能夠更客觀地看待所面對的事情,不做無謂的精力浪費。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說:
覺知就是開始,也是結束,可以說,覺知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