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體,是評課、教研活動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匯,相似的諸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等等,可如果一味地強調學生,在孩子懵懂的兒童時期,也會造成另一種偏頗,失了教師的引導。從兒童立場的教育指導思想出發(fā),教師的作用不可低估,了解尊重兒童,開展真實的學習活動,關鍵在老師,教師需要由“教書匠”向“課程的構建者”轉變。
何為兒童立場?立場是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報的態(tài)度和所處的地位。兒童立場,揭示的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是為了兒童的發(fā)展,過程和方法也應該是圍繞兒童來展開和進行。“教書匠”是老師的慣有思維,從“書”即以知識本位為重點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課堂關注教案勝于關注學生,學生成為了教師演課的陪襯,這就失了兒童立場。由“教書匠”向“課程構建者”轉變,即教師樹立“課程育人”的觀念,而不僅僅是“術育人”。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有這樣的闡述:“所謂課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習經驗。課程是學習的軌跡。創(chuàng)造課程,并不是制訂‘目標’和‘計劃’一覽表,而是要實際創(chuàng)造學習的經驗。課程并不是在辦公室或教研室里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創(chuàng)造出來的。”
教師的創(chuàng)造價值體現在課堂,功夫在課外。以部編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教例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實踐,思考教師做“課程的構建者”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做學習經驗的設計者
一、做“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下,學習經驗的設計者”。
學習經驗的設計,也就是教師的備課。以課程意識備課,語文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2017年,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有了闡述。2019年9月,小學全面使用部編教材,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正在修改之中。教育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培養(yǎng)接班人和建設者,我們國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自覺地融入學科育人的目標中,自覺地對接高中語文核心目標,把四個關鍵詞映入腦海“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再體現小學生的特點,第五個關鍵詞是“習慣”,作為備課的最高目標,教師再通過課文為例子,引導學生學語文。課文教學目標,部編教材的導語、課后問題都有表述,老
師比較好把握,需要教師著力的是,思考班級學生的學情,用課例架接學習的橋梁:學生到底需要什么,他們的學習起點是什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完后孩子的變化……以此決定教師的課程結構意識、生成意識、資源意識和反饋評價意識。因此,“課程構建者”的第一部曲,教師要做“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
下,學習經驗的設計者”。
二、以《四季之美》為例,做“學習經驗的設計者”的實踐。
1.單元解讀教材,與編者對話。
《四季之美》是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卞立強先生翻譯至日本平安時代清少納言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凝練,這篇文章在單元教學中起什么作用呢?備課首先解讀教材,與編者對話,了解編寫意圖。
這個單元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語文學習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學習描寫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
單元安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古詩詞三首,分別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張繼的《楓橋夜泊》,清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課文都是名家名篇,精讀一篇是日本清少納言的《四季之美》,另一篇是巴金的《鳥的天堂》。略讀課文,安排的是賈平凹的《月跡》。
閱讀是輸入,習作是輸出。第七單元安排的習作是:觀察一種自然現象或一處自然景物,重點觀察景物的變化,寫下觀察所得。
習作的要求是:1.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2.注意寫出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
使景物更加鮮活;3.寫好后,看看是否寫出了景物的變化,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
部編教材在語文要素的編排上體現了單元一大得,每課有一得的循序漸進的編排思路,單元的“交流平臺”及“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都圍繞語文要素編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材引導教師要用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單元備課,單元整體設計。第七單元的整合課型:單元整體預習課、精讀引領課、
略讀課、組文閱讀課、習作課、綜合課。在整體預習課上,習作要求早知道,早安排觀察、記錄任務;在這個單元的閱讀實踐中,學生獲得靜態(tài)、動態(tài)描寫的方法,習作有內容、有方法,有詞句的積累,難度就降低了。部編教材一個最大的改革是要解決“學語文,不讀書”的現象,教師怎樣落實?教師單兵作戰(zhàn),很難完成向學生補充、推薦閱讀的任務,我們加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團隊,利用好教材的配套主題叢書,再推薦與課文有關聯(lián)的整本書,在自主閱讀課上閱讀。叢書配合這個單元的閱讀材料有“家鄉(xiāng)美、四季美、變之美、月之美、雪之美;經典誦讀6首詩詞”六個單元,體現“精讀課文學方法、略讀課文練方法,叢書閱讀用方法”的課程構建思路,在學習課文的前、后,都可以安排閱讀任務,豐富學生的語言感知。做“課程構建者”,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也在改變,抄詞聽寫、做題作業(yè)在減少,閱讀、日記的作業(yè)在增加,“學習任務”式作業(yè)將課內、課外,編織在一起。
2.理解《四季之美》教學價值,確定教學目標。
有了單元的整體備課,再看《四季之美》的教學意義,它是單元的第一篇精讀引領課,體會作者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表達的獨特韻味是教學的重難點。怎樣引發(fā)課堂的學習?語文就是學語言,課堂學生的主要學習體驗是朗讀、默讀、圈點勾畫批注,與孩子的生活建立聯(lián)系,展開想象。課堂,不僅僅閱讀一篇課文,
擴大閱讀的量,從不同的名家相似的描寫中獲得語言的感知。“反復的朗讀,圍繞問題畫出關鍵詞句,想象畫面體會動態(tài)的美中,熟讀成誦”就是這篇課文學生課堂學習的目標及主要方式,拓展閱讀補充兩位作家的名篇片段,張曉風的《我喜歡》第三段,朱自清《春》的第四自然段。
第二部曲:做創(chuàng)生課堂的引領者
延續(xù)對語文課程基礎性、全局性的理解,仍然要表明筆者觀點“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下,做創(chuàng)生課堂的引領者”。“創(chuàng)生課堂的引領者”,筆者認為關鍵在教師善于捕捉生成,將生成巧變?yōu)椤皩W習資源”,促進學習及基于學生起點,怎樣發(fā)動學習。
一.捕捉生成,將生成巧變“學習資源”。
《四季之美》開課圍繞“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師生談話。有三位學生發(fā)言,其中一位說:“我喜歡夏天,因為可以吃冰棒。”教師調侃道:“你是個好吃鬼”,大家哈哈大笑,教師沒有評價進入課文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意圖,很顯然是引出課題。教師的調侃,隨生而發(fā),也有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的作用。但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做創(chuàng)生課堂的引領者”該怎樣體現呢?同樣要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可以這樣利用這個生成:夏天,讓你想到最愛吃的冰棒,我們知道了你夏天的最愛,這是與生活聯(lián)系的表達。我們讀讀課文,看清少納言,眼中的四季,我們能發(fā)現她最喜愛的是什么嗎?
分析教師這樣的回應,背后的教育理念:“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表達”,既肯定了這位孩子,又指出了他表達的方法,給了全班學生,學表達的引導。由學生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入清少納言,眼中的四季,“讀讀課文,看清少納言,眼中的四季,你能發(fā)現她最喜歡的是什么?”這時,沒有提作家,學生沒有讀作家作品的高不可攀的距離感,作家僅作為普通人,被提到,“能發(fā)現她最喜歡的是什么嗎?”
有閱讀指向,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探究欲。
二、基于學生起點,發(fā)動學習。
《四季之美》的開課及整體感知課文的設計。
開課。師生對話“同學們,我們學過描寫四季的詩,你還記得嗎?”教師親切的問訊、期待,學生沒有壓力,努力調動記憶,爭先恐后告訴老師“《春曉》、《山居秋暝》、《山行》……”“其他同學記得嗎?”“記得”“好,跟著朗讀者,我們一起誦讀。”對四季的描寫,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方法,今天,我們走進清少納言的散文,揭示課題。
整體感知課文。師“老師問問,預習讀了三遍課文的舉手,有超過三遍的嗎,
讀了一遍的舉手……老師請四位同學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大家思考:每一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間,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四位朗讀結束,交流:誰讀得更流利?師引導:預習讀了三遍的,就比只讀一遍的,讀得正確、讀得流利,可見,預習要向至少朗讀了三遍的同學學習;寫了什么季節(jié)的什么時間,請你寫在黑板上;把你腦海中想到的畫面,用一個詞寫在黑板上。
分析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做“學習經驗引領者”的背后意圖:基于學生的已知,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回答學過的古詩的孩子,老師稱他們?yōu)椤袄首x者”,既與央視比較火的節(jié)目聯(lián)系了,而且這樣的評價,能產生共情,學生自豪感油然而生,“跟著朗讀者誦讀古詩”,看領誦的學生,聲音更響亮,情緒更飽滿,他們成為了全班孩子學習的帶動者。全班學生沉浸在凝練的古詩詞誦讀中,語文課多一些這樣有聯(lián)系、有結合的古詩詞復現活動,學生獲得了語言的熏陶,教師關注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巧妙地與課文關聯(lián),四季之美,文字表現的方法不一,表情達意的目的一樣。
整體感知課文的背后教學理念,首先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有預習的引導,有抓關鍵詞整體感知課文的引導。其次是兒童立場的教育觀念:課文寫了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間,學生找關鍵句沒有問題,讓他們板書在黑板上,在讀一讀這四句話時,發(fā)現課文寫作的順序。腦海中出現了什么畫面,詞語板書在黑板上,教師于其中了解學情,學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決定下一步的教學,教學由學生而來,順學而導。
第三部曲:做學習經驗的反思者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寫道,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認識自我,有自己獨立的教學思想和意識;必須認識學生,傾聽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必須認識學科,而且必須在個人意義上出神入化地理解。所謂的課程意識與課程能力,就是教師將學生、學科、自身完整編織在一起的本領。好的教學來源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在這種自身認同和整體性中,教師教到最后,教的其實都是自己。
教師的知識、能力、對學生的洞察與關注,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喜怒哀樂,都有可能成為課程里重要的元素。做學習經驗的反思者,即教后的反思,要基于教師不斷地學習,有理念地
反思自己的課堂。筆者要反復提到的是在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做學習經驗的反思者,圍繞學生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走向,思考怎樣深入引導學習經驗的教學方法。
學習目標的達成,主要是課的基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反思;走向,是語文的發(fā)展性目標,有沒有關注,從這兩方面思考引導學習經驗的教學方法。
一、《四季之美》學習目標的思考。
《四季之美》教學的重點“默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四季的獨特韻味”。課例,學生學習的方法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邊讀邊想,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到什么?”語言感悟,讀的層次的學習體驗設計是做得比較充分的。默讀,有學生的預學;交流,有學生的朗讀;體悟,有各種
的朗讀;積累,有引導的背誦。拓展,安排的兩個片段,也有考慮。但整體思考,“獨特韻味”的教學難點,泛泛而過。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統(tǒng)整、品鑒,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有所體現,引導思維的深入可能比背誦課文,意義更大。故本課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可調整。保留一段的背誦引導,減少其他各段的背誦教學層次環(huán)節(jié),增加品鑒的教學設計:從這些司空見慣的事物的描寫中,你能看到一個怎樣的清少納言,回扣開課,由清少納言的作品,體會她細膩、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生閱讀的體悟,也像蜜蜂的采蜜、釀蜜,故補充的片段,也不要孤立,要比較閱讀,讓學生說說體悟。
二、《四季之美》發(fā)展性目標的反思。
課文是例子,教師用課文教語文。從發(fā)展性目標,反思《四季之美》的課文是例子,教師用課文教語文。從發(fā)展性目標,反思《四季之美》的課例。近的是單元習作的觀察指導,由課文,可以獲得觀察記錄的方法,如表格式,
記錄“什么時間,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觀察所見記錄。
即基于引導學生實踐的語文學習方法的引導。遠的就是“播種”,播下一顆“熱愛閱讀,熱愛語文”的種子,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熱愛。這需要教師的持續(xù)學習,透過課文的表象,挖掘到文本的意象,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徜徉語言文字間,樂于閱讀,愿意表達。
基于兒童,課前、課中、課后,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下,圍繞“學習經驗”進行教學的設計、創(chuàng)生課堂的展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反思,是教師由“教書匠”向“課程構建者”轉變的三部曲。循序漸進,持續(xù)為之,在專業(yè)提升的學習、實踐中不斷沉潛,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