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佛系”這個詞便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幾乎所有的人都一夜之間成為了大徹大悟看破紅塵的老僧,高聲頌著佛號,隱居于大大小小的鬧市之中。
他們不爭名,不逐利,就算被上司罵了也不會放在心上。他們看淡一切,覺得怎么都行。
真讓人感嘆,沒想到范仲淹先生追求了多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就這么簡單的出現(xiàn)在了當下青年男女的身上。
我的朋友小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叫的“滴滴”,正好到腳邊上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
雙十一到了,搶得到也行,搶不到也無所謂;
叫外賣,早送到也行,晚一會兒也可以……
就剛才,跟我一起吃飯我問她能吃辣么,她的回答也是:隨便、都行。
這讓我非常抓狂。
絕大多數(shù)的“佛系”現(xiàn)象,都是出現(xiàn)在90后的青年男女身上。
同樣作為一個90后的大小伙子,我特別不能理解這種現(xiàn)象。在風華正茂的年紀,不是應(yīng)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么?不是應(yīng)該意氣風發(fā),做好改變這個世界的準備么?
如果在20幾歲便看破了紅塵,那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還有什么動力可以支撐自己過好每一天?
記得有人曾說過,無論怎樣都能在這個時代活下去,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去嘗試著追逐一下自己的夢想呢?還是說現(xiàn)實的殘酷已經(jīng)壓死了年輕人的希望,讓他們提前把半只腳邁進了黃土里。
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佛系青年男女,是一群只知道逃避的懦夫。他們不敢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于是便利用“佛系”的說法來掩蓋自己的軟弱。
佛系的本質(zhì),其實是害怕吧。
害怕表露自己的想法,害怕別人評價自己的衣裝打扮,害怕被人關(guān)注,更害怕成為人群中不一樣的那個。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吃虧是福,要多聽少說,要聽老師的話……沒錯,他們希望把我們培養(yǎng)成他們心目中的樣子,一見到我們身上長出了他們不喜歡的樹杈便會掏出剪子,狠狠地將它剪掉。最終得到的便是和其他人差不多的‘棟梁之才’。
所以,我們才習慣了跟隨別人的腳步,習慣了用“隨便、都行”做成的殼子來保護心中的那份軟弱。最終成為了一個個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的‘老僧’。
醒醒吧,難道真的一輩子都這樣?過著睜開眼就能看到頭的日子?每天過得就像一個機器,沒有自己的思想,緊緊靠著別人的施舍來度日?
我聽過很多人感慨,成熟就是成為自己最不喜歡的那一種人。
可實際是他們明知道自己繼續(xù)得過且過會變成這樣,卻不去尋求一點改變。被提到曾經(jīng)的夢想,就用一句‘年少無知’來掩飾自己的失落。其實在心里,他們還是有曾經(jīng)的夢的影子吧。
我特別喜歡大冰在《乖,摸摸頭》里寫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生活。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夢為馬,隨處可棲。”
同樣的話,也送給你。
不要把自己的軟弱當成理所當然,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夢為馬,隨處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