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在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對余秋雨有了一個全新的,準確說是更深入的認識,跟我之前讀《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時認識到的余秋雨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也許是身為中國人對本國歷史地理文化有一定的基礎,又或者是現在讀書時的心境比之前更純粹沒有任何的目的性,總之在讀《文化苦旅》時,我的心仿佛就緊緊跟隨在余秋雨身邊,能看到他所看到的,理解他所想到的,悲他之所悲,喜他之所喜。更讓我看到在講述祖國河山大地的同時余秋雨思想的深邃之處。
? ? ? ? “在讀了很多很多書,經歷了很多很多很多災難之后,我終于驀然醒悟,發現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終極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所以在八十年代初余秋雨就提出了“山河文化”和“生態文化”。而我,又是何其落后,竟然在最近才聽說了這兩個名詞,而在聽說了這兩個名詞之后將我之前的文化的了解直接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對之前我所認定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 ? ? 我們人類歷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適應自然,崇敬自然,挑戰自然到最后重新回歸自然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總是過多的強調人在這個發展中的重要性,卻恰恰忽略了最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宇宙,是自然,是我們生長的山河。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在我心中從來沒有懷疑過,而余秋雨先生說,這句話應該把天時地利放在人和之前。仔細想想何嘗不是這樣呢?盡管諸葛亮有再大的能耐,周瑜有再英明的將領之才,沒有東風,赤壁之戰也很難獲勝。“是天地給了我們生存的基座,因此也給了我們文化的基座。”
? ? ? 書中還講了中國的地理因素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以及氣候因素對很多歷史事件的影響,我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 ? ? 我最想說明的是,我們現在的思想意識,確實應該從“人定勝天”的想法回歸到山河大地的懷抱中去。《人民的名義》中一直堅信自己能勝天半子的祁同偉,最后輸的一踏糊涂。同茫茫宇宙相比,我們是何其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而自己有幸在世的這幾十年中,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也從來不是權利,不是地位,不是金錢,而是這一分一秒的時間,,一分一秒的生活感受,一分一秒的充實,一分一秒的幸福或痛苦的體驗。
? ? ? 回歸,人類終究要回歸自然,文化也終究要回歸山河大地。就像陶淵明說的“托體同山阿”。